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改革開放仍是「第一引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15]     我要評論

——談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重要講話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胡錦濤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念。

 30多年來,是什麼力量使中國發生了巨變,譜寫了民族復興的光輝篇章?是改革開放!30年來,是什麼成就了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是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仍是中國發展的「第一引擎」。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走向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的新時期,策動了中國走向世界、延攬世界優秀文明和有益成果的矯健步伐,開創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成功之路。我們過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們今天的建設、未來的發展,仍然要緊緊扭住改革開放。

 對於特區,改革開放是特區安身立命的魂之所在。特區「特」在何處?「特」在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是中國向世界樹立的一面旗幟。特區還要「特」下去,要辦得更好,唯有高舉改革開放大旗,始終保持率先發展的豪氣、勇於改革的膽氣、領先開放的志氣、爭先進位的銳氣。堅持改革開放,特區事業的發展,才能方向正、走得穩、跑得快;堅持改革開放,特區建設者定能煥發出新的勇氣、激情和活力,書寫「深圳奇跡」的新篇章!

優化經濟結構 提高發展質量

 胡錦濤總書記對經濟特區提出了五點要求: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繼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續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推進黨的建設。這些要求,既是經濟特區的主要任務,也是深入推進全國改革開放的基本脈絡和戰略重點。

 五點要求,內在統一,闡明了構成推動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動力源泉、文化條件、社會環境和組織保證。其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核心,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所繫。深圳作為排頭兵,理應通過著力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突破障礙 創新發展

 改革,說到底就是要突破制約和束縛科學發展的各種障礙,建立起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和機制,讓發展的要素得到最大釋放。改革,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30年來,我們取得的體制創新成果有目共睹,但不能否認,創新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深圳如此,全國更如此。深圳要擔當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必須擔當體制創新、體制機制變革的排頭兵。

 新的使命和實踐,賦予我們深化改革新的目標、新的要求。抓住制約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和體制癥結,深化改革,大膽突破,是當前體制創新的核心和關鍵。

以文化論輸贏

 經濟特區要「繼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良好文化條件」,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對經濟特區提出的重要任務。深圳要以先鋒姿態擔起重任,交好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份答卷」。

 以文化論輸贏,用創意逐未來。這就需要更加重視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脈和靈魂。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孕育和形成的;中華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泉。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塊沃土,並吸收和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源源不斷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輸入養分,注入精、氣、神,彰顯其獨特魅力和生機活力。

 以文化論輸贏,要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建設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以文化論輸贏,要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增強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在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的情況下,深圳文化產業逆勢飛揚,成為經濟發展一個突出亮點。這充分說明,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文化條件,而且能夠開闢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空間,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力推手。要充分發揮文博會、高交會、世博會等國際文化貿易交流平台的作用,把更多的深圳文化產業優質企業和中華文化優秀產品推向世界,讓世界聽到深圳的聲音,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力量。

改善民生是促進和諧之要

 繼續促進社會和諧,努力為推動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重要講話中,對經濟特區提出的要求。和諧社會建設,從何處破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和諧之要。一飯膏粱,維繫萬家;油鹽柴米,關乎大局。不解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醫療、社會保障、教育公平、就業服務等實際問題,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

 改善民生,要有「大手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我們現在面臨的一些民生問題,從某種角度講,不是「財富蛋糕」做得不夠大,而是對民生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建設相對滯後造成的。

 改善民生,要注重制度建設。民生問題凸顯,反映出在解決民生問題方面的制度短缺;改善民生,要加強管理創新。經濟主體多元、利益訴求多樣、社會矛盾增多、管理難度加大……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本文節選自《深圳特區報》)

相關新聞
指點江山:不必被反對派喉舌牽著鼻子走 (2010-09-15)
廿四味:公民黨不保釣 賣國奴露嘴臉 (2010-09-15)
把脈香港:法庭判決何以屢與民意相違 (2010-09-15)
施政報告應展示強政勵治以民為本 (2010-09-15)
菅直人連任黨首後形勢嚴峻 (2010-09-15)
旁觀者和當局者的中國觀 (2010-09-15)
中學不宜全面推行小班教學 (2010-09-15)
改革開放仍是「第一引擎」 (2010-09-15)
菅直人與小澤對決:日本政局如何? (2010-09-14)
冷眼向洋:焚燒可蘭經事件折射的宗教衝突 (2010-09-14)
政經多面體:輸入內地學童 避免縮班殺校 (2010-09-14)
解惑篇:「伯樂」尤重於「千里馬」 (2010-09-14)
以民為本 民望必升 (2010-09-14)
來論:黎智英煽動「政治仇富」惡意挑動對抗 (2010-09-13)
廿四味:「維園阿哥」招惹了誰? (2010-09-13)
把脈香港:「六四定律」非定律 (2010-09-13)
反對派故伎重施阻礙紫田村收地 (2010-09-13)
東張西望:兩岸聯手 破除日對釣魚島控制 (2010-09-13)
世紀風雲:中國國際公關如何更具信服力? (2010-09-13)
田園快語:港應把握深圳發展的機遇 (2010-09-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