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日前世界經濟論壇在北京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全球139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整體競爭力排第11,在亞洲居第3,而在金融和基建的競爭力都名列第1,成績不算差。但在創新的競爭力方面,卻只得第29,遠遠落後於排第9的新加坡。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間公司的生命,一個地區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創新能力方面香港從來就不具有領先優勢,現在又拉開了與世界乃至亞洲先進水平的距離,即使政府加大在研究方面的投入也無濟於事,值得反思,應當警惕。到底香港缺「伯樂」還是缺「馬」。
據說新加坡在創新能力方面拋離香港,是有效引進人才的緣故。但香港也不是沒有引進人才政策,為何成效不如新加坡呢?論待遇,香港比新加坡高;論人口基數,香港比新加坡大;論經濟產值,香港比新加坡多;論引進人才之方便,香港背靠大陸也比新加坡背靠東盟強。
然而,客觀條件好,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想是有其他原因。最近重溫韓愈《雜說》,才恍然醒悟,香港之內不是沒有「千里馬」,香港之外也不是沒有願跑到香港的「千里馬」,香港缺乏的是「伯樂」。香港缺乏真「伯樂」,「千里馬」不是躲開,就是跑走。
如謂不信,試舉數例證之:(一)在政制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方面,自2003年以來政府明顯重政輕經,2005年以後媒體透露行政長官將七成精力拿來推動政制發展,未免輕重、先後倒置。一個地區,如搞經濟,可有各種創新做法;但搞政制,即使有所發展,也是走別人老路。「伯樂」如此,自然找不到要創新的「千里馬」。
(二)創新要從實際出發,注意產業平衡。美、歐搞金融創新,不斷製造衍生產品,結果觸發金融危機,香港也仍以為靠金融可以長期繁榮,任由漁農業消亡、製造業式微,搞到低檔服務業僧多粥少,在職貧困,貧富懸殊,如何創新?
(三)知識型經濟需要教育,但發展教育要看實際需求。如不評估需求,難免人浮於事。諸如此類,數之難盡。看來韓愈所說極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