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諾貝爾和平獎已失真失明失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20]     我要評論

 過去幾年,和平獎以環保之名頒給戈爾,而戈爾的每年耗電量卻超過萬度;以合作之名頒給奧巴馬,而奧巴馬卻身兼美軍總司令指揮著至少兩場軍事戰爭,這樣的和平獎已經失真、失明、失信了。對中國來說,和平獎頒給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要看清當前國際環境的兇險及其一些西方人的歹毒心態。這些人不願看到中國的好,借一切可能的機會詆毀中國,此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生氣,而是冷靜與團結。

 如果阿爾弗雷德.貝.諾貝爾還在世,一定會為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無知與偏執而暴跳如雷。

 當年他真誠地希望將這個沉甸甸的獎項頒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但現在的評獎人卻背道而馳,將這個獎頒給了一個在中國服刑的劉曉波,而獲得該獎提名的,還有熱比婭、胡佳、魏京生等完全與中國和平發展不相稱,甚至要毀掉中國發展大業的「異見人士」。很顯然,他們頒獎的目的不是為了和平,而是針對中國。

頒獎目的針對中國

 這樣的「和平獎」不僅是虛假的、錯誤的,而且是被扭曲的。在評獎者的腦海並沒有「和平」的真諦,因為他們對13億人的大集體對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貢獻視而不見,更對複雜中國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懷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不是為了真正推動和平,而是對中國來之不易的成績看不慣,純心拿和平獎來「噁心」中國。

 誰是這種「惡力量」的幕後推手呢?最近,歐洲智庫一篇「圍繞中國的圈子正在合攏」的文章揭示了這一點:西太平洋沿岸上的軍事遏制,以施壓人民幣升值的貨幣經濟戰,現在,給政治犯的和平獎,「從軍事、經濟到政治,美國圍堵中國的網已經完成」。很明顯,任何對這個「和平獎」充滿質疑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懷疑,2010年以來一直對華找茬的美國是從中作梗的最大因素。而從一些西方媒體報道的字裡行間也可以發現,包括國務卿希拉里在內的不少美國高官都曾向和平獎委員會施壓,要求頒發給與中國作對的「異見人士」。

 如果說1939年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受人施壓,要求將獎頒給希特勒時,還能及時醒悟回來,最終在提名裡劃去了希特勒的名字,那麼現在的和平獎委員會已經徹底失去了正義的精神與客觀的品質,而這些最終將斷送和平獎應有的價值和本義。

和平獎已失去了正義精神

 事實上,長久以來,和平獎已經飽受爭議。在維基詞典上,和平獎是單獨列出來說明的,並專門設有「頒獎爭議」一欄以示區別。不知道當初諾貝爾委員會是否有先見之明,單獨把和平獎設在瑞典之外來頒發,但很明顯,過去幾年,和平獎以環保之名頒給戈爾,而戈爾的每年耗電量卻超過萬度;以合作之名頒給奧巴馬,而奧巴馬卻身兼美軍總司令指揮著至少兩場軍事戰爭,這樣的和平獎已經失真、失明、失信了。

 對中國來說,和平獎頒給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要看清當前國際環境的兇險及其一些西方人的歹毒心態。這些人不願看到中國的好,借一切可能的機會詆毀中國,此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生氣,而是冷靜與團結。13億人不斷發展的未來將是鐵一般的事實,終將像過去推倒西方帝國主義的封鎖之牆那樣,徹底抹去西方人那些帶著臭味的唾沫。(本文轉載自《環球時報》)

相關新聞
來論:劉曉波其人其事 (2010-10-20)
廿四味:《蘋果日報》造謠成癮抹黑成癖 (2010-10-20)
把脈香港:政府應完全禁止樓宇發水 (2010-10-20)
政府重視教育 資源有增無減 (2010-10-20)
諾貝爾和平獎已失真失明失信 (2010-10-20)
慎防《蘋果》煽動「反國民教育論」 (2010-10-20)
修例加強保障個人資料私隱 (2010-10-20)
明辨是非:檢討旅遊業刻不容緩 (2010-10-20)
施政措施務實為重 (2010-10-20)
「一國兩制」下香港人權的進步 (2010-10-19)
龍聲飛揚:施政報告青年政策兩大亮點 (2010-10-19)
諾貝爾和平獎又砸自己的牌子 (2010-10-19)
陶君行何以敢向黃毓民開火? (2010-10-19)
田園快語:關愛基金補助扶貧 (2010-10-19)
止戈為武:中國防長越南行透露三大信息 (2010-10-19)
廿四味:《蘋果日報》造謠越多越無公信力 (2010-10-19)
諾貝爾和平獎實際上是挪威議會獎 (2010-10-18)
挪威諾委會須直面三大質疑 (2010-10-18)
全球匯率戰已不可避免 (2010-10-18)
香江透視:香港管治:困境與能力 (2010-10-1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