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智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本港人債市場發展迅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人民幣債特點之一是發行人種類多樣化,當中包括內地金融機構。 資料圖片

琤芼行總經理兼財資及投資業務主管、前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馮孝忠

 2010年香港市場新發行人民幣債券總規模約370億元。截至去年底,香港人債的存量達570億元,預計今年首季末可達800億元。香港人債特點之一是發行人種類多樣化(包括了內地金融機構、H股公司、紅籌公司、港澳企業和跨國企業等),發債人的性質和業務範圍也很多元化;另一特點為機構配售規模增長迅速。香港人債市場的近期發展已領先於港元債券市場。

 本港人債的發行也逐漸探索出特有的模式,部分發行人無信用評級,以較高利息發行,並由基金經理及其他專業投資者自己判斷債券的信用風險。此發債模式拓寬了香港債券市場在信用評級和發行人種類等方面的選擇,是香港資本市場的突破。一些較難獲得回流額度的發行人(暫時主要為地產相關企業)也有發行與人民幣匯價掛u的美元債券。

 在提供投資產品方面,現階段香港的離岸人債市場發展成功,似乎比期待的「小QFII」基金(除非額度寬鬆並能夠持續性增加)更能配合全局進度。香港證監會也對人民幣計價基金的態度正面,有利於香港培育人民幣投資產品的機構投資者,相信有更多的人民幣債券基金將會出現,而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香港人民幣保單已在發展中,但缺乏具規模的長期投資渠道。當前離岸人債多數年期短,二手市場流通量小,不敷保險產品的需求;相對而言,香港保險公司更需要「小QFII」。未來若內地出台面向香港保險公司的「小QFII」,供保險公司申請額度,相信可促進香港人民幣保單市場的發展。長期機構投資者的存在,對資本市場的發展非常重要。早前,中保監也表示對香港保險公司投資內地債市抱支持態度 。

 上月人行公布人民幣ODI試點管理辦法,業界對此反應正面。內地機構透過ODI進行境外投資,可以帶來境外人民幣存量的增加,並刺激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09年內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565億美元,其中約63%是流向香港;2009年末,香港存量佔總存量約67%。未來,若其中一定比例可通過人民幣完成,也可能為銀行提供股本融資貸款的機會,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更加完善。若跨境貿易結算和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兩試點發展順利,今年末香港人民幣存款量可能達到1萬億元。

 當前,人民幣「走出去」主要途徑包括跨境貿易結算、境外直接投資、央行間人民幣互換,和香港的個人及商戶累積等。跨境貿易結算和境外直接投資可成為境外人民幣存量增加的主要驅動力,而兩者發展的條件之一是對手方(跨境貿易中的賣方或境外直接投資中的出售方)願意接受人民幣交易。對手方除持有人民幣從升值中獲益外,需要在投資和交易等方面有更多選擇。即使相關貿易或投資不經香港,對手方亦可選擇通過香港進行人民幣投資或外匯交易。

 離岸人債之外,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逐步放開,人民幣計價基金相繼出現,交易所上市產品(如房地產信託基金,即REITs)亦在準備中,這些豐富了香港人民幣投資產品的選擇。另一方面,離岸人民幣存量的增加將為更多的投資產品(如人民幣計價股票等)提供條件,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隨著香港人民幣市場多元發展模式的形成,在人民幣流出和離岸人民幣投資及使用的循環中,香港離岸市場可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內地客戶基礎的優勢,中資投行在債券發行、安排、包銷的業務可謂異軍突起。主要的內地基金公司近年來在港多已設立分支機搆,也趁機申請發售人民幣投資基金,中資保險公司是人民幣保險產品的先行者,為中資金融機構打造品牌起了積極作用,也成為培養和招攬人才的重要基石之一。

 外匯交易方面,目前已有銀行將東北亞地區的貨幣交易(其中包括新台幣NDF和韓圜NDF等產品的交易等)集中到香港。隨著香港離港人民幣市場規模的增長,相信亞洲貨幣交易向香港集中的趨勢會持續,並有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總觀倫敦的歐洲美元中心角色,主要是作為資本市場的集散地,既是債券、銀團貸款的包銷、安排中心,而同業間的貨幣市場則是跨時區的全球性運作。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可以參考同樣模式。

 正如前文所提及,香港需在國家金融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考慮人民幣相關業務的發展。政策方面,香港可積極與內地監管部門保持溝通和協調,貫徹漸進改革的發展思路並注重有效控制風險。隨香港離岸人民幣的累積和相關市場發展的深化,香港亦可在國家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實踐中,發揮必要的作用。 (二之二)

琤芼行的劉宇博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新聞
本港人債市場發展迅速 (2011-02-08) (圖)
港股今年上半年續炒復甦 (2011-02-08)
工業國未解困 港出口蒙陰影 (2011-02-08)
大中華投資機會與風險 (2011-02-08)
熱點透視:通脹催生日債危機 (2011-02-08) (圖)
百家觀點:發展資本市場助拓離岸中心 (2011-02-01) (圖)
地緣政治起浪 金融市場難靜 (2011-02-01) (圖)
熱點透視:試點房產稅率有待提高 (2011-02-01) (圖)
聯繫匯率制度利多於弊 (2011-02-01)
濠江樓市2011年迎豐收 (2011-02-01)
百家觀點:限購令加碼 房價易跌難升 (2011-01-28) (圖)
全球復甦成炒作新主題 (2011-01-28)
活化工廈難題多多 (2011-01-28) (圖)
已發展市場氣勢如虹 (2011-01-28)
愛爾蘭稅制難媲美香港 (2011-01-28)
熱點透視:工行小額收購試水美國市場 (2011-01-28)
城市化應避免建築試驗 (2011-01-25) (圖)
市場續憧憬歐美復甦 (2011-01-25)
聯合blog:美國量化寬鬆的意圖和效果 (2011-01-25)
企業成功不代表美國成功 (2011-01-2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智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