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開榮 新社聯副理事長
回歸以後,兩地骨肉相連,交往頻繁,加上香港資訊流通,港人也逐漸熱衷於就內地議題發表評論。今天的情況,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早於廿多年前已有預見。鄧小平先生曾說:「一九九七年後香港有人罵中國共產黨,罵中國」、「我們不怕他們罵,共產黨是罵不倒的」。這些年,某些人、某些黨派,甚至外國勢力,幾乎天天在香港罵中央政府,《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更形容香港已淪為「全世界最反共的地方」。雖如此,但未有因謾罵內地而遭到刑罰,可見中央是守信譽的,更證明了「一國兩制」靠得住。
內地近年是愈來愈開放,打開中央電視台,翻開內地報章,不時看到一些時政批評,對於建設性、有深度的批評,中央政府是多多益善的。問題在於,本港部分意見對內地的看法,其實只反映了他們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內地國情的不了解,根本不能反映現實,又怎能指望起到建設性的作用?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香港保持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香港的制度,港人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根本性不同,在於資本主義社會是極大化地提高個人在社會的角色,甚至乎,個人意願可高於社會整體利益。相反,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較多的是個人服從社會,社會總體利益通常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人是為社會服務。於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政府可以為了社會秩序和公眾利益,而適當地干預個人自由。這點,又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港人所無法理解的。
公道看待內地的進步和發展
其實,個人自由從來也不是無限大的,就如在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實行的徵兵制度,又何嘗不是為了更崇高的公眾福祉,而犧牲個人自由?嚴格而言,法律的本身既是對公眾利益的保障,也是對個人自由的限制,難道我們又可以完全捨棄法律?另外,評論內地問題時,亦必須顧及內地的國情,簡言之,就是考慮到內地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背景。部分人評論內地問題時,均擺脫不了一個通病,便是從一個已發展地區的角度,來評議一個發展中國家。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香港是個已發展地區,當我們已經視上網和遊學為「必需品」時,自然有條件超越物質的層次,追求物質之上的價值理念;反之,內地不少地區的民眾仍然面對著溫飽問題,不少地區連能源和食水供應也是斷斷續續,對他們而言,先解決好物質上的需要,絕對是首要問題,任何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行動,均必然為民眾所唾棄。兩地的發展階段不同,決定了「一國」之下兩地民眾中、長期不同的價值追求。建國多年的經驗也說明了,良好的發展離不開政治穩定,唯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才符合中國民眾的根本利益,保持政治穩定,一心一意謀發展,以經濟增長帶動民眾生活的實質改善,是現階段大部分內地民眾的共同目標。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維穩」是政治考慮,也是社會考慮;是執政黨的考慮,也是民眾的考慮。
在「一國兩制」提出初期,鄧小平先生多次提到,小小的香港和台灣保留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影響大陸十億人口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如今,部分激進分子,抱著「自以為是」、「以我為尊」的心態,以資本主義的一把尺,去量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是不可能在內地激起共鳴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蘇東波」和早前發生的「茉莉花革命」,沒有吹到中國來,在在證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初級階段穩如泰山,執政黨受到民眾擁戴,方向正確,百姓滿意。如我們不能早日拋棄「香港本位」,認真學習國情,以全中國的實際情況來審視國家及內地問題,實事求是,最終,我們和內地同胞的認知只會愈來愈脫節,愈來愈互不了解,愈來愈被邊緣化。
由於歷史原因,兩地發展階段不同,社會政治制度不同,有著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也是必然的。在「一國兩制」之下,一個最基本原則,是尊重兩地制度上的差異、文化上的差異、發展上的差異,多彼此學習、多彼此認識、多彼此諒解。筆者認為,唯如此,「一國兩制」才能真正發揮良好作用,香港會有更大的發展。畢竟,「兩制」是在「一國」之下,損害國家穩定的行為,便是損害香港的穩定;有利於國家的行為,也就有利香港。兩地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