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哲學博士 香港大學基金會名譽董事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港大百年慶典致辭涵義深遠,體現了深刻的人才強國、教育興國的戰略思想。李副總理指出,港大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不斷開拓學術研究的新領域,許多成果獲得國家和國際獎項,醫學等領域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充分闡明了一流大學與人才資源的密切關係。這亦顯示內地要加快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以培養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快培養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以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流大學與人才資源
李副總理出席香港大學百年慶典致辭時說,在一個世紀風雨歷程中,香港大學先後培養了13萬多名畢業生,輸送了大量胸懷大志、品學兼優、獻身科學、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他們為香港繁榮和祖國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港大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不斷開拓學術研究的新領域,許多成果獲得國家和國際獎項,醫學等領域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李副總理指出:「百年港大,辦學特色鮮明。」港大恪守「明德格物」的校訓,發揮連接中西的優勢,相容並蓄,博採眾長,凝煉了注重人的素質、提倡終身學習以及踐行國際化教學等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形成自己的辦學風格。的確,一流大學的使命與定位能否真切地反映時代特徵和社會發展方向至關重要。具有戰略眼光的合理定位和使命宣揚,不僅能使學校為當時的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學與文化支撐,更重要的是其培養的人才必將成長為國家棟樑和國際社會的精英。
大學校訓體現了其文化靈魂
一流大學與人才資源的關係,體現在傑出人才身上往往蘊涵著一所大學的教育理念、辦學特色乃至文化薰陶留下的深刻烙印。而這些要素又恰恰是附著在大學的內涵發展之上,是一所大學審時度勢並持之以恆的知識創新和學術積累的結果。大學的校訓,往往體現了一所大學的教育思想核心與文化靈魂。例如—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清華大學: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南京大學: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南開大學: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等等。港大「明德格物」的校訓,出於「四書」中的《大學》。「明德」是人與生俱來的光明皎潔的德性,「明明德」就是讓這種德性彰顯出來。「格物」的目的在於「致知」,即擁有淵博的知識。從「格物」、「致知」順推,即一步步做下去,才能達到「明明德於天下」的目的。
李副總理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培養新型人才對教育事業提出新要求。實際上,發達國家高度重視人才的重要性,紛紛加大了政府的投入,確保大學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比如,美國制定了《美國競爭力法案》,計劃在未來的10年當中,在科研和教育上的撥款總數超過1360億美元,以提高美國吸引並留住全球最優秀人才的能力;日本則通過「21世紀COE計劃」、「全球COE計劃」以及「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研究中心計劃」(「WPI計劃」)等計劃層層推進,不斷加大培養富於創造性的年輕學者和高層次研究人員的力度;德國也於2005年正式批准了「頂尖科研資助項目」以及《研究和創新協定》,將在2006年至2011年間投入19億歐元,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著力培養青年科學家。從中可以看到,發達國家對於人才的渴求和對於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的力度一直是非常大的。
一流大學為國家和世界而立
李副總理用流利的英文說:「港大為香港而立,教書育人,促進了香港繁榮。港大為中國而立,是中國主要高等院校之一,在中國發展和國際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港大也為世界而立,促進人類知識進步。」事實上,世界一流大學不僅為當地而立,為所在地國家而立,同時也為世界而立。二戰後由軍事科技轉為民用引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促使美國的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定位為世界高科技創新和培養高科技人才的中心。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為美國和世界培養出無數優秀的畢業生,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則致力於培養美國和世界各領域的領袖。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和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英國兩所最優秀的大學,英國和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兩所大學。劍橋大學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有8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
香港和內地高層次教育交流的意義
李副總理指出,新形勢下,香港的繁榮與祖國的建設,需要千千萬萬掌握現代知識技能、熟知國情區情、通曉國際規則的人才,需要加強內地和香港教育交流。從明年開始,中央政府將設立專項資金,每年支援1,000名港大學生和老師去內地學習、考察、開展科研。國家也將支持香港其他高校與內地高校合作,促進內地和香港教育科技事業共同發展。香港和內地高層次的教育交流,有助於香港高層次人才了解國情,也有利於內地高層次人才了解香港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