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 博士
今年的區議會選舉結束了,選舉結果打破了數個在過去令不少人深信但似是而非的理論。包括高投票率將可為反對派帶來額外的選票;立法會明星議員具高吸引選票力;選民的投票傾向永遠不變;中產是反對派的票倉。反對派選舉落敗,這些理論一一被推翻,值得反對派深思。
高投票率並非對建制派不利
第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是:不少人,特別是本地的政治學者,都認為反對派的得票率與投票率成正比。理由是他們相信建制派只掌握一個固定數量的所謂鐵票,因此,只要投票率上升,就會沖淡這批固定數量的「鐵票」所佔的比例。今年區議會選舉,反對派不斷攻擊特區政府有意令選情淡靜,有反對派者更投訴政府設置的投票站離住家太遠,目的就是不鼓勵選民前往投票。反對派也不斷地攻擊建制派候選人不願意與他們公開辯論,是膽小及刻意為選情降溫。結果,今年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很高。但是,高投票率並沒有為反對派帶來額外的選票。相反的,是建制派的選票增加了。這說明了建制派並不是單靠反對派口中所謂固定數量的鐵票。有反對派的候選人輸了之後,仍然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輸,仍然說:「真不知道這些票(建制派)是從哪裡飛來的?」
實際上,今年區議會的選舉結果,不少反對派的候選人的得票量與上一屆選舉時差不多,沒增加也沒減少。他們之所以敗下陣,是因為建制派候選人的選票大量增加。似乎,這個結果反而證明投票率的增加得益的不是反對派,反對派得票量不變而落敗,說明反對派是靠一批固定數量的鐵票支持,他們無力、或者說沒有努力開發新票源。
選民理性看待明星效應
第二個似是而非的理論是:不少人相信,香港選民在立法會的選舉中,支持反對派與支持建制派的比率永遠是六比四;即反對派得六成而建制派得四成。因為選民要支持反對派候選人入立法會監察特區政府。今年區議會有了所謂「超級區議員」的安排,五名區議會議員將可以通過全民直選而成為立法會議員。「超級區議員」的安排使到多位反對派的立法會議員紛紛參加區議會選舉,他們認為,選民會因為希望捧他們入立法會而投票支持其先當區議員。結果,這些人大失所望。多位反對黨明星級的立法會議員在這次區議會選舉中落敗,這包括從來不做地區工作的空降候選人,也包括擔任多年區議員,但不認真為社區服務,只空談一些政治議題的候選人。這個結果說明香港選民是很理智的,他們很清楚區議會的功能,只會投票給他們認為對地區建設有貢獻的候選人,區議會不是空談政治議題的地方。
中產已非反對派獨佔的票倉
第三個似是而非的理論是:有人相信香港選民投票的傾向永遠不變,選民不會「變心」。但是,今年區議會選舉,我們看到許多反對派過去長期得勝的選區在今年「翻了船」。是選民「變心」了?還是候選人不明白選民有新的訴求?
第四個似是而非的理論是:不少人相信,建制派永遠只靠「蛇宴」、「香港一日遊」來爭取選票,因此,他們認為建制派只有能力在公屋區取勝。可是,今年反對派在中產區的戰績可以說是大敗,比公屋區敗得更慘。中產區沒有「蛇宴」,沒有「香港一日遊」,選民卻踴躍出來投票,支持建制派,為什麼?值得反對派深刻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