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近日港燈和中電分別公佈加價,加幅分別達6.3%和9.2%,創下近年新高,社會譁然。一般認為,加價勢將進一步推高通脹,令基層市民的生活負擔和中小企的營運成本加重。
誠然,兩電是上市公司,需要顧及股東的利益。市民也需要承擔使用更清潔燃料的代價,尤其天然氣價格上升幅度較高,以及要達成減排目標。但是通脹升溫,已成為社會議題。在這情況下兩電選擇加價,無疑是自置於與民意對立的位置,破壞一直以來建立的良好形象。尤其港燈和中電去年的盈利分別達72億港元和103億港元。它們已承認,其加幅是賺盡准許回報率上限的9.99%,予人覺得未盡社會責任,甚至是罔顧基層市民和中小企的死活。
就策略而言,兩電可能認為,現屆政府的任期已踏入最後階段,無法再推出措施「懲罰」其行為,所以應爭取最大加幅。若然它們不趁這個黃金時間加盡,下屆政府上台,將有更多方法與其討價還價,加價不會那麼容易。而就兩電的表現比較,港燈可能已預計社會反應,在討價還價下,調整收費結構紓緩大部分基層加幅,但是中電似乎並未有作好部署,堅拒讓步,頓時成為輿論的矛頭。
《管制計劃協議》下,電費調整的機制已訂明,政府無可奈何,只能顯示強硬的態度,表示不接受兩電的加幅。環境局局長已表明,按照規管協議,兩電是有權加價。所以,政府現今的算盤是以向兩電施以民意壓力,企圖讓其回心轉意。特首辦透過Facebook呼籲市民按「讚好」,以讓兩電知道其反對聲音,便可見政府把民意矛頭導向至兩電的策略。
但是即使兩電最終讓步,調低加幅,作為兩電的監察者的政府,也會成為最後的矛頭,例如政府會被質疑,當年制訂《管制計劃協議》時,為何沒有考慮兩電的電費加幅可能高於通脹。為了平息市民對電費加價的不滿,政府要迫使兩電在收到與其就差餉地租訴訟獲得的退款後,回饋市民。若然兩電拒絕,政府可能要自掏腰包,在預算案中公佈電費補貼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