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實事璆事:電力市場的供求與發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29]     我要評論

潘佩璆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電力是家家戶戶現代生活的必需品,政府眾多利民紓困的措施中,最實惠的,莫過於寬免電費了。然而有別於其他民生必需品,香港的電力供應市場,可以說是全無競爭可言。長期以來,港燈獨霸香港島,而中電則盤踞九龍半島及新界,一道維港之隔,河水不犯井水。

穩賺不賠的生意

 本來,做生意總要承擔風險,天下哪有穩賺不賠的生意?但偏偏電力就是不一樣。政府與兩間電力公司有一個所謂的「利潤管制協議」,其實質卻是「利潤保障協議」,亦即兩電可以在任何經濟環境下享有9.99%的利潤。 因之成本越高,兩電的容許利潤就越多,賺得不夠,可以用加價補足差額,務求賺到盡。本來香港經濟已經從工業為主轉變至以服務業為主,加之以人口老化,電力需求的增長其實很有限,但偏偏所謂環保能源的開發,又成為了兩電的新「金礦」。為達至將天然氣發電的比重,由現時的25%,到2020年提升至40%,電力公司需購置新的發電機組,這一切費用當然都要由用家「埋單」。

 簡言之,兩電加價的原因與其經營模式,及兩電和政府之間的利潤管制協議是分不開的。難怪今次兩電加價的幅度(中電9.2%下調至7.4%,港燈7%下調至6.3%),均遠高於通脹(十一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5.7%),而兩電面對來自市民、商界及政府的責難,仍然氣定神閒,底氣十足。

 電力公司的壟斷,有其歷史因素。過去殖民時期,電力供應具有極其敏感的戰略意義,當時的港英政府要確保香港有一個獨立、自給自足的供電系統,這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若單以香港的人口與經濟規模,亦難以容下更多電力供應者。這自然造就了一個封閉而又沒有競爭的經營環境。

時代巨輪下的發展新局面

 隨著祖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社會面貌出現了根本的變化,殖民地時期兩地之間的鴻溝,正變得越來越模糊。香港的電力公司已經率先北上,在內地開拓業務,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也日漸融合。此外,在電力供應方面,不同的電力公司共用輸電網絡,然後根據各自的客戶獨立收費的技術也日漸成熟。現時在世界各地不少大城市,市民都能夠選擇向不同的電力供應商購買電能,情況一如現時的固網電話。再者,與世界不少大城市比較,我們的電力供應可算是相當穩定。與此同時,我們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因此電力雖說不上清潔,但仍然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至於價格方面,只要能達到經濟規模的程度,便肯定可造就成本大幅下調的可能。以上各項時代形勢的轉變,都是電力市場發展的新機遇。故此,電力公司與其絞盡腦汁鑽空子對身處的社會盡情剝削,倒不如好好地利用這個時代的發展新形勢,在賺取合理回報之時,也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政府在2008年與兩電簽訂的利潤管制協議,將於2018年到期。現在仍有很充裕的時間,讓我們思考研究香港電力供應的最佳模式。擁有穩定、清潔而又廉價的電力,肯定是市民大眾的共同願望,且亦符合社會整體的利益。一言蔽之,當我們審視香港未來電力的供求問題時,政府和電力公司都應把目光放得遠大一點,思維突破多一點。

相關新聞
縱論香港:盤點2011年本港政局的三個趨向 (2011-12-29)
志強時評:中華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繁榮興盛 (2011-12-29)
中歐經貿關係應有新思維 (2011-12-29)
實事璆事:電力市場的供求與發展 (2011-12-29)
讓年輕人看見辛勤工作後的曙光 (2011-12-29)
歐債危機未來半年對港衝擊大 (2011-12-29)
指點江山:區議會選舉整體公平公正不容質疑 (2011-12-28)
何俊仁欠缺實事求是之心 (2011-12-28)
中國日報:溫總理傳遞重要信息 (2011-12-28)
政經多面體:經濟民生是曾特首的最後任務 (2011-12-28)
陳方安生有什麼資格講品格誠信 (2011-12-28)
《蘋果日報》失實報道高鐵用心何在? (2011-12-28)
全民道德反思 重建精神家園 (2011-12-28)
龍聲飛揚:預算案應在資源上重視和支持青年 (2011-12-27)
伊拉克戰爭結束意味著什麼? (2011-12-27)
西方走廊:克林頓打響唱衰奧巴馬「第二槍」 (2011-12-27)
善不積 不足以成名 (2011-12-27)
打擊深圳盜賊扒手 (2011-12-27)
兩電不能漠視民意賺到盡 (2011-12-26)
屢干預港事 楊甦棣好自為之 (2011-12-2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