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馬克思《資本論》解讀歐債危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30]     我要評論

廖湘琨博士 亞洲知識管理學院

 歐洲的債務危機發生,示威浪潮不絕,多個國家的政治領袖均先後下台,債務危機已經引發政治危機,歐盟簡直束手無策。從今次的歐債危機可以看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已迷失方向,隨時會演變成一場全球經濟危機。此次歐債危機的強力震撼,使得許多經濟學家開始思考和分析其成因及發展,並出現各式各樣的說法。如果我們用馬克思的《資本論》來探討這次的歐債危機,就會看得更為清楚。事實上,歐債危機並未超越馬克思關於經濟危機的理論邏輯,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同期性的危機不可避免。」

 《資本論》是十九世紀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重要著作,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以及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歷史不斷重演,雖然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是獨一無二的歷史事件,但經濟危機的本質及發展,都是一樣的。

資本主義周期性的危機不可避免

 馬克思說:「經濟危機往往表現為貨幣危機和信用危機,但是,貨幣危機和信用危機不是危機的原因,這一切都是生產過剩造成的。在危機時,商品價值得不到實現,有價證券貶值。這說明,貨幣危機加深經濟危機。」歐債危機就本質而言,就是馬克思所論述的信用危機,「歐豬五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的政府,為了支持國民的社會福利消費,導致財政赤字不斷上升,於是濫發國債,並且以新債還舊債,以致債台高築,當新國債券無人問津,政府無法償還債務,就會產生國債違約的風險。

 「歐豬五國」的國債,都超過GDP的120%(市場的安全線為60%)而希臘更高達160%,希臘、愛爾蘭及葡萄牙發生債務危機,先後都得到歐洲央行的援助。但是,當希臘再次發生債務危機,歐洲央行拒絕作最後貸款者,歐債市場就出現信用危機,主權債券的價格下跌,大量資金逃離歐洲,歐元兌美元貶值。

 政府發行國債券,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它無需黃金保證,也沒有資產抵押,只是政府所開的一張「書面信用證」,但可以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購買國債券並不是持有黃金、白銀等資產,而是持有一種「虛擬價值」的權益,故馬克思稱之為「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無論是股票,銀行券及國債券都是由信用制度下所衍生出來的「虛擬資本」,回顧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是由於「信用膨脹」,「虛擬資本」的價格急升,一旦發生「信用危機」時,局部的危機就會演變成為全局的金融危機,衰退甚至蕭條接踵而來,最終演變為經濟危機,市場在付出巨大的代價後,經濟才恢復平衡。

 在80年代歐洲一體化的廣告詞,其中一條就是一體化後,借債轉變更容易。統一貨幣對「歐豬五國」的吸引力,除了可以享受歐元區的低利率(例如西班牙的利率從1995年的11%下調到2005年的3.5%),還可以擴大國際融資的途徑。

 在經濟全球化及歐元一體化下,「歐豬五國」就可以把自己的債務,輕易地轉嫁到別的國家,由外國投資者支付它們的福利消費開支,公共住房的開支及政府行政開支等。在1999年以前,歐盟國家主要是內債,外債比重只佔五分之一;歐元一體化後,外債比重急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歐豬五國」的國債中,外債佔了四分之三。

 馬克思說:「國債券是消滅掉了的資本的紙製複本,不代表現實資本,而是一種虛擬資本;國債券一般不是用於生產,而是用於消費。」自90年代以來,「歐豬五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消費所驅動的,而支持經濟增長的背後就是巨大的預算赤字及國債,由於國債券的收入不是用於生產或投資,是用於社會福利消費等開支,因而是一種「消滅掉了的資本」,是政府所印製的「紙製複本」。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邏輯,信用危機及金融危機只不過是經濟危機的槓桿,而經濟危機的真正原因是「生產過剩」,它是相對於消費而言的「相對生產過剩」,而不是「絕對生產過剩」。所以,馬克思說:「經濟危機的原因不在貨幣的缺乏,而在於生產與消費的對立。」

 在歐元一體化及低利率的條件下,「歐豬五國」的銀行信貸大幅擴張,大量的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人們對於住房商品的價格預期看好,生產迅速擴張,很多人都通過借貸超前進行住房消費。這時,投機活動更推波助瀾,使住房商品的供應大增,但空置率卻高達雙位數字。資產價格膨脹及信用擴張,推高了人們的消費能力,但卻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債務泡沫,但是,當資產價格膨脹到無以為繼的境地時,債務泡沫必然有破滅的一天。

債務危機是政府的信用危機

 隨著資本主義的信用制度及證券市場的發展,「商業信用」產生了股票,「銀行信用」產生了銀行券,「政府信用」產生了國債券。信用制度促成了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為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分配,加速生產力的發展。

 但是,信用制度也有缺陷,因為金融市場中充滿欺詐及貪婪,是道德的沼澤地,馬克思稱之為「巨大賭博欺詐制度」,因為銀行家或資本家在取得別人的資金後,往往進行冒險及賭博,投資者隨時要面對「道德風險」問題,信用危機由此而起。

 今次的歐債危機,主要是政府的信用危機,主權(垃圾)債券出現違約風險。如果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邏輯,信用危機是經濟危機的徵兆,那麼,歐債危機就必然會引發金融危機,從而演變為一場全球經濟危機。

相關新聞
來論: 鍾庭耀的身份認同調查不是學術而是政治 (2011-12-30)
廿四味:余若薇為成名撐腰 只論立場不問是非 (2011-12-30)
「生果檔」及其一伙的「年結」 (2011-12-30)
副局長及局長政助的去留 (2011-12-30)
房屋、經濟是下任特首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12-30)
西方走廊:美軍山窮水盡寄望塔利班和解 (2011-12-30)
從馬克思《資本論》解讀歐債危機 (2011-12-30)
縱論香港:盤點2011年本港政局的三個趨向 (2011-12-29)
志強時評:中華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繁榮興盛 (2011-12-29)
中歐經貿關係應有新思維 (2011-12-29)
實事璆事:電力市場的供求與發展 (2011-12-29)
讓年輕人看見辛勤工作後的曙光 (2011-12-29)
歐債危機未來半年對港衝擊大 (2011-12-29)
指點江山:區議會選舉整體公平公正不容質疑 (2011-12-28)
何俊仁欠缺實事求是之心 (2011-12-28)
中國日報:溫總理傳遞重要信息 (2011-12-28)
政經多面體:經濟民生是曾特首的最後任務 (2011-12-28)
陳方安生有什麼資格講品格誠信 (2011-12-28)
《蘋果日報》失實報道高鐵用心何在? (2011-12-28)
全民道德反思 重建精神家園 (2011-12-2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