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葆琳 全國政協委員
讀了香港文匯報記者顏菁專訪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的報道(刊於2月29日香港文匯報)後,我彷彿親眼看到這位生長在黃埔江畔的外交家一邊呼吸著太平洋的清風,一邊講述中國公共外交的理念與實踐。
為國爭光是中國國民的責任
我很認同他關於「中國國民要肩負起和國際社會溝通的責任,每一個國民的微小舉動,都是一次『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公共外交的理念」。 記得父親曾經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們將來無論去到哪裡都要記住自己是中國人,要為中國人爭光。」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早晨,上海的天空出現了難得的朝陽,我連忙向護士借輪椅,然後迫不及待地推著父親去院子裡享受陽光和新鮮空氣,並傾聽老人家講述從前,那天的故事是他在德國陸軍軍官大學上學時的親身經歷。
我的父親胡靖安將軍是黃埔軍校二期生,他入學僅三個月就加入黃埔學生軍奔赴東征戰場,由於作戰勇敢被校長蔣介石調到身邊任侍從副官,戰鬥結束後回校繼續學習,畢業後又先後參加第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因屢立戰功,於二十三歲時晉陞為陸軍少將。1928年年底,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派他赴德國學習軍事,他遂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入讀德國陸軍軍官大學。兩年後,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完成學業。畢業前夕,有日本學生請德國教官吃飯,教官欣然接受,但是當他也提出邀請時,卻被拒絕了,理由是級別不夠。在那位德國教官眼裡,這個25歲的青年雖然十分優秀但是級別太低,不夠資格。幾天後,學校舉行畢業典禮,當我父親身著中國將軍服,英姿煥發地走進會場時,全校師生驚呆了,他們不敢相信眼前的這位將軍,就是昔日那個勤奮好學、嚴格服從命令聽指揮,跌、爬、滾、打從不示弱的「中尉」,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他們情不自禁地起立,一起向這位年輕的中國將軍敬禮,並目送他上台接受畢業證書。
他有些自豪地說:「我們的國家當時很落後,但是我的好學精神為國家贏得了尊敬,為中國人爭了光。」
我被震撼了,因為我從雖已垂垂老矣且被病魔纏身的父親身上看到了一種信念,一種為中國人爭光的信念。回憶我和父親在醫院裡度過的日日夜夜,走進他那不同尋常的經歷,常常思緒洶湧、心潮澎湃,他的離去曾令我痛不欲生,他留給我的精神財富又讓我受益一生。
「公共外交」增強中國影響力
其實,趙啟正先生在2006年提出的「公共外交」,不正是期盼我們每一位中國國民都能樹立為中國人爭光的信念,在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中,自覺展現中華民族謙虛有禮的文明傳統、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及獨特的創造能力,讓國際社會了解、接受和尊重我們嗎?
中國已經邁進了「公共外交」時代,相信通過「公共外交」,中國人民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世界各國的各行各業各階層人士,能夠更有效地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從而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有利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