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豪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署理副校長(研究與發展)
筆者近期在廣州地區進行了有關高等教育普及化與大學生社會流動調查,有關研究設置在中國社會階層劇烈變革、國家高等教育政策轉向以及大學生群體身份變遷的背景下,檢視當代大學生對階層分化及社會機會的主觀認知。具體而言,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對社會分層格局總體判斷;二是對社會流動和社會機會的看法;第三部分則納入對政治或政策因素的考量,增加大學生對政府政策的評價。本研究以廣州市研究為載體,以廣州市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以問卷抽樣採取分層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形式,先以廣州市高等院校為單位,抽取六所高等院校,然後再在各個目標院校中隨機抽樣不同的專業和班級作為調查對象。共發出1200份問卷,成功收回962份有效問卷。
對社會分化格局的判斷
在回收有效問卷中,認為當前中國社會階層不平等、各階層擁有不同的社會地位或資源的受訪者高達75.1%;認為中國的現狀是社會階層平等的僅佔8.5%。此外,受訪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對社會階層分化及社會階層不平等現象有強烈的感受;第二,來自城鎮的大學生比農村大學生對社會階層分化及社會階層不平等現象有更強烈感受。這一數據結果不難解釋,城鎮社會階層或職業群眾較多,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在其之前的人生經歷中接觸到的階層或群體差異的機會自然較頻繁,所以較多比例(79.3%)感知到社會階層不平等;第三,大學生對社會階層分化現象的看法與其父母職業階層相關。父母屬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或私營企業主的大學生對社會階層不公平的感知率較低,而父母屬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的大學生對社會階層不平等的現象感知率最高,正如張宛麗教授指出中國中產階級或中間層不僅遭受上層的政治精英、知識精英、經濟精英形成的壟斷排斥,而且面臨教育、就業、醫療三座新的大山,讓他們向上流動空間越來越小,下滑的機會則不斷增大,並且「中產階層不像窮人那樣,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政府解決自己的困難,又不能像有錢人那樣,有大把鈔票保障自己高品質的物質生活」。父母及家庭的社會「夾心層」境況讓第二階層子女大學生對社會階層不平等的現象更為敏感。
就業及向上流動機會要重視
上述調查顯示大學教育機會多了未必提升社會流動,社會流動的機會與當地及當時的社會分層有著緊扣的關係。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Andy Green在其近期有關「歐洲高等教育普及化及年青人危機」研究亦顯示,大量提高大學生入學數量,但在缺乏宏觀經濟向前局面下,不少歐洲地區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達22%-25%,即使他們找到工作,亦須面對較低薪及長期負債,以及工作多年仍沒有能力置業,何況在歐洲經濟低迷局面下,年青人失業已常態化,他們即使就業亦必須延伸工作年期以獲取退休生活保障。有關廣州的調查深具政策意義,在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大力拓展高等教育的同時,我們要小心考量就業及社會流動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