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價值、美醜等都是主觀的。圖為香山美景,漫山紅遍。 資料圖片
甚麼是value(價值)?這通常適用於兩大範疇:道德(morality)和美學(aesthetics)。研究道德,會探求甚麼是對(right),甚麼是錯(wrong)?甚麼是美德(virtue),甚麼是罪惡(vice)?甚麼是善(good),甚麼是惡(evil)?研究美學,最明顯是探求甚麼是美(beauty),甚麼是醜(ugly)?這些便是哲學家研究value時所關心的課題。
價值 vs. 客觀
猜猜value與哪個概念相對?換句話,value的相反概念是甚麼?很多哲學家都會說是fact(事實)。不是嗎?fact是客觀的,可透過感官去觀察;相反,value、道德、美醜等都是主觀的,無法透過感官去觀察。因此,有一個著名說法叫fact-value distinction(事實與價值的區分),意思是指事實和價值是兩樣截然不同的東西。兩者常用相反的形容詞表示,例如:
1. fact是positive(實證)的,而value則是normative(規範)的,例如經濟學便有所謂positive economics(實證經濟學)和normative economics(規範經濟學);
2. fact是descriptive(描述)的,而value則是prescriptive(規定)的;
3. fact是what is(是甚麼),而value則是what should be(應當是甚麼)。
從fact和value的區分,出現了由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1711-1776)提出的著名道德問題,那便是is-ought problem(實然應然問題)。這個觀點說,由於fact和value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因此由客觀世界的東西(is),根本無法推論出道德世界的東西(ought)。舉個例:假設一個行動可以(即is)為最多人帶來最大快樂,但這無法推論出我們便應當(ought)做這個行動。到後來,20世紀另一位英國著名哲學家摩爾(GE Moore,1873-1958)也提出類似觀點,叫naturalistic fallacy(自然主義謬誤);他大致指出,從自然世界的pleasant(令人愉快的)或desirable(渴望得到的),並不能推論出一樣事物就是good(美好的)。
內在價值 vs.工具價值
另一方面,哲學家會把value分成不同類別,例如intrinsic value(內在價值)和instrumental value(工具價值)。顧名思義,intrinsic value是某個行動或某件事物本身已有內在價值,例如很多人認為生命(life)便是這樣;至於instrumental value,則指某行動或事物本身並沒有內在價值,它只是由於充當工具,實現另一價值而已,例如一般認為痛苦(suffering)並沒有intrinsic value,但它可引發出勇氣(courage)、慈悲(compassion)等美德,因而有instrumental value。
順帶一提:研究value的分支可叫value theory(價值論),它的一個較艱深(也有人可能認為較有型)的名字是axiology(價值學)。 ■余 功
逢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