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紓譯作《巴黎茶花女遺事》曾感動許多士大夫。圖為香港歌劇院演出《茶花女》一劇時的情形。 資料圖片
去年《超譯尼采》發行中文版,引起一眾讀者熱烈討論。這本日文的編譯著作,在日本當地狂銷超過100萬冊,在兩岸三地也輕易登上暢銷排行榜,話題性一時無兩。尼采是德國哲學家,大家都不會陌生,那麼,「超譯」是什麼呢?
超譯:犧牲譯文 大幅縮寫
所謂超譯,是比意譯更進一步的翻譯方法,為了方便讀者,令整篇文章讀起來更簡單、更好理解,超譯會不惜犧牲譯文的正確性,甚至會大幅縮寫和省略原文。這種做法在嚴謹的讀者眼中委實太難接受,於是就有台灣博客戲稱,超譯不過是「超級離譜的翻譯」和「超級不負責任的翻譯」。
翻譯講求「信、達、雅」,超譯這種不忠於原著的做法,對「信」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超譯是新名詞,不過類似的做法其實在中國早已有之。晚清的翻譯家翻譯西方著作時,往往會因應漢語的習慣或國情,增刪及改寫原著。不少原著被改得面目全非,究竟是翻譯還是二次創作,可謂見仁見智。
林紓:不諳外語 譯度驚人
在晚清的翻譯家中,林紓最為不可思議。林紓不諳外語,翻譯時要先靠懂外文的朋友逐句口譯,他再用古文寫下來。自1897年起,這位「晚清翻譯之王」,譯出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臘等10幾個國家的作品共200餘種,其中包括了狄更斯、大仲馬、小仲馬、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及莎士比亞等一級世界名著。林紓最著名譯作是《巴黎茶花女遺事》,此書出版後,感動了許多士大夫,大家一起痛哭流涕,至此中國文人才算真正體會到外國小說也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據說林紓本人與王壽昌合作翻譯時,亦每每因主角的悲慘遭遇而痛哭,譯到最傷心處,哭聲甚至傳到屋外。
林紓的翻譯速度驚人,「耳受手追,聲已筆止」。由於譯得快,又受制於口譯者的選擇和傳達,林紓的翻譯並不忠實,質素也有參差。茅盾曾形容林紓是「歪譯」:「口譯者將原文譯為口語,光景不免有多少歪曲,再由林氏將口語譯為文言,那就是第二次歪曲了。」不過,由於林紓的古文造詣極高,因聲求氣的關係,他對原文的風格、語氣仍有很好的把握,能辨別及保存原著的神韻。林紓有時甚至更會以評論古文的方法去評論原作,引導讀者理解外國小說的佳處。例如,他形容《黑奴籲天錄》「開場、伏脈、接筍、結穴,處處均得古文家義法」。
最有趣的是,林紓的部分古文翻譯,被公認有優於原著之處。曾有學者評論說:「狄更斯……所有過度的經營、過分的誇張和不自禁的饒舌,(在林譯的譯文裡)都消失了。幽默仍在,不過被簡潔的文體改變了。狄更斯由於過度繁冗所損壞的每一地方,林紓都從容地、適當地補救過來。」林紓的翻譯可以1913年所譯的《離恨天》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佳作甚多。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不妨一讀。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郭詩詠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