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文 教育工作者
本港一連2天發生弒親慘案,震動全城,令人不寒而慄。雖說只是個別事件,但莫不引起社會人士關注。事件原委,當然有待警方調查,但當中可見目下的青少年問題的端倪,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根據傳媒報道,大角咀和元朗八鄉倫常命案的涉嫌行兇者俱沉迷網絡遊戲。十多年來,青少年「打機」成風,或為之廢寢忘餐,影響學業,有之竟日「打機」而猝死;更有因「打機」而與父母發生衝突,輕則口角,久而齟齬反目。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代入角色人物,不斷升級,究其因,實是通過「格鬥」獲得一剎那戰勝的成功感。由於目下網絡遊戲畫面十分逼真,久而久之,青少年更可能誤以為自己就是遊戲角色中的「英雄人物」,不能自拔。由此看來,成功感和英雄感也許是他們沉迷網絡遊戲的主要成因,值得我們注意的有兩方面,他們是否在現實生活中如工作、學業、家庭中得不到成功感呢?另外,他們沉迷「打機」久了,自然影響工作或學業,形成了「惡性循環」,不斷沉溺虛擬世界,用以逃避現實的不順遂。試想,若青年人有目標,能在人際關係中得到認同感,在日常生活又可培養出陶冶心性的嗜好,他們根本沒有空閒沉迷網絡遊戲。此外,學校甚至社會應當及早發現這些高危個案,予以輔導,或可避免慘劇的發生。
再者,面對生母親父,為人子者,怎能狠下毒手呢?近年,我們時有聽見毆父傷母的新聞,我們不禁要問:目下青少年的倫理價值觀淪落到了哪裡?從前,我們仍會讀過緹縈救父、黃香溫蓆、閔損單衣等孝道故事,但現今青年人似乎對傳統「敬親」的觀念不甚了了。由此,發揚孝道精神,確立其正確的倫理價值觀,更是刻不容緩。此外,觀乎近年的一些所謂「社會抗爭」,衝擊堵路者每每是九十後的青少年,他們多是中學生,甚或早已輟學,他們不惜推撞警方,表面上喊著口號,理直氣壯為社會伸張正義,走上街頭,此與沉醉網絡遊戲中的自詡英雄心態同出一轍,實際上是不知不覺受到政客唆使,再加上對社會充滿戾氣,既怨且怒,衝擊堵路變成了他們宣泄情緒的渠道。倘若,青少年對社會不滿便衝擊,對父母不滿便吵鬧,在這種氛圍下,我們的青少年會變成怎麼樣?
我們深信香港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積極正面而非憤世嫉俗的,但那些少數的極端者,尤其仍在學的少年人,我們如何把他們納入正軌呢?至於,為人父母者,當更應反躬自省,教導子女的方式會否偏於苛斥而欠缺寬容和鼓勵。近一百年前,魯迅提出「救救孩子」之言,認為父母應對孩子循循善誘,讓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將來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放諸今日的香港,同樣值得我們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