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
香港發生了一宗兒子殺害父母並將屍體肢解的慘劇,這反映了香港社會教育的危機。
一個人是否成功,取決他是否能夠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進入名校,如果這個階段失敗了,他將會成為競爭的失敗者。這是香港的悲哀。但是,小學一年級是一個坎,只有百分之十三左右的小孩子是特別聰明的,可以進入名校。排在第百分之十四之後的小孩子,往往在小學一年級就被淘汰掉。父母當然非常失望,更加努力要培養孩子在中一的時候,打翻身仗進入名牌中學,各種催谷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這樣的小孩,在富庶的社會裡,並不知道生活艱難,只希望過著更加舒適的日子,父母成了他們的煞星,他們最討厭的人物。偏偏父母希望他們繼續成材,要他們讀副學士,要他們到英國、澳洲和新西蘭升大學,其實他們的學業水平,遠遠達不到大學學科的水平,只能夠到「學店大學」度過3年的「遊學生活」。他們的成績不會有進步,但是他們的父母為他們留學已經耗費了差不多半生的積蓄,對他們的期望更高,對他們造成更大的壓力。
這些「留學生」,享受慣了,懶散慣了,自由慣了,經過了渾渾噩噩的「留學生涯」,回到了勞動強度很高、競爭激烈的香港找尋職業,只能得到8,000元到9,000元的收入,更加憤世疾俗,更加怨恨自己的父母。他們對這些工作沒有興趣,承擔不起受上司管束的生涯,負荷不了付出勞動的工作壓力,採取玩世不恭的工作態度,每一份工作都不會長久,往往以「炒老闆魷魚」而告終,他們對於體力工作,更加不想去做,經常失業,繼續向父母親伸手要錢,即使30歲了,依然是「啃老一族」。
香港的家長們面對著這些「宅男」,由於望子成龍的思想作怪,也不主張孩子去做粗重工作,認為留學生沒有理由去當藍領,大材小用,有些家長甚至說,既然職業不稱心,「你不要上班了,慢慢去找工作吧。」所以,赤鱲角機場有很多體力工作職位,不斷舉行招聘會,都沒有辦法找到足夠的男性應徵者。這一類望子成龍、以為孩子懷才不遇的家長,也起著「不要去應徵」的推動作用。
既然社會上有了這樣的一批教育制度的淘汰者,成為了憤怒青年,反對派的政客,就有機會趁火打劫,混水摸魚,決定在網上發動青年去「佔領中環」,要找1萬個這樣的青年,相當容易。最後,香港就被這些政客使用「攬著一齊死」的策略搞出大鑊事件。香港已經到了要檢討教育政策的時候,小學、中學「一試定終身」的制度應該改革,男孩子在名校得不到相應比例的局面,也應該改變。男孩子在社會工作一個時期之後,思想成熟了,希望進入職業專科培訓學校之後,接駁到正規的大學,社會也應該提供足夠的上升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