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 清華大學中國法律研究生
勞資糾紛發展成為社會運動,工潮重創供應鏈,罷工多日影響碼頭上落貨的正常運作,貨物裝卸延誤,很多食品及日用品的供應受阻。其中,儲存在貨櫃未及時處理的水果陸續發黑,其他食品亦有變質的可能,珍貴的糧食因而白白浪費,市面上食材因缺乏供應,價格短期內將被推高,貨主、工友、碼頭方、消費者等多方因而受到損失。
由純粹的普通勞資糾紛,發展到成為影響全港、勞師動眾的工潮,激進工會的確責無旁貸。工友為三餐奔馳,以血汗勞力換取合理報酬,人之常情。然而,從新聞報道了解,職工盟一次過期望加薪兩成多,平心而論理性分析,將心比己代入資方角度,瞬間加薪兩成多似乎成數不高,退而求其次反而是合情合理,也可以解燃眉之急。相反,參與工業行動,癱瘓碼頭運作只是消極做法,不但未能令資方屈服,反而惹來大眾反感,覺得令局勢僵持惡化有損各方利益,製造問題多於解決問題。
保障工友權利的確重要,然而罷工應該理智,不應任由有心人擺佈成為社會運動,甚至是衝著商家及政府的政治運動。隨著今年五月一日的法定最低時薪工資由廿八元增加至三十元,我們預期勞資磨擦或會增加,如遇糾紛,理性溝通彼此矛盾才能得以解決,以不合作甚至乎是敵意對抗,無補於事。打工是求財,不是求結怨,公眾是明白工友的憂慮。工友即使立心和談,返回談判桌或安排復工,可是中間若有勢力從中作梗,以動聽及不切實際的故事誘惑工友繼續工業行動,以達到我們未知的目的,那碼頭運作停頓,每天的營運損失及對香港聲譽受損實在是難以計算。恐怕是次工業行動會嚇退投資者,撤走資金和工作機會,削弱香港競爭力,到頭來損失的是香港整體社會。
筆者認為各方應以大局為重,以和為貴而不是激化談判破裂,勞方不應被激進工會牽著走,倒應該從工會手中重新取得主動權,以避免與資方越走越遠,筆者預期若是次工業行動沒有激進工會參與,勞資雙方應會在早期和諧解決分歧,各方讓一步各取所需,而不是今天工潮被激化成為社會運動的如斯局面。
工友為養家餬口爭取權益無可厚非,但必須理性,而且每罷工多一天,則少一天工資進帳,影響生計,旁觀者清,激進工會和反對派政黨借社會運動增強號召力和會員動員人數,在敏感時期以工友作籌碼撈取政治利益,工友被代言了,生計更茫無頭緒,此場社會運動罔顧工友及其家庭的利益,應被勸止,各方應重開溝通渠道,重回談判桌以爭取大家可接受的方案,創造共贏才是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