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世界傑出華人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范上達教授 換肝之父 妙手仁心 活體肝移植權威蜚聲國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醫學界過去曾創下不少個第一,亦造就不少頂尖大國手。肝臟移植專家、養和醫院肝臟外科中心主任范上達教授,早年憑著改良了成人活體肝移植的外科技術,成功帶領團隊進行全球首宗成人右肝活體移植,開創世界首例「成人右半肝活體肝移植」。及於二○○五年,獲頒港大科學博士學位及榮獲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肝膽胰手術貢獻良多的范上達教授擁有「換肝之父」、「世界肝臟科權威」等舉足輕重的稱號,足見他在醫學界成就卓著、貢獻良多。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濤

從小志願想當醫生的范上達教授,既不是出身家境闊綽的名門世家,亦並非從小就讀頂尖名校的高材生;范上達只是北角蘇浙公學首批中七學生一員,七年寒窗苦讀,他成為當時唯一考進香港大學的蘇浙公學學生,「當時除了讀書甚麼也不做。修讀醫科的五年期間,成績普普通通,自己覺得外科太辛苦,想做內科,但伊利沙伯醫院的顧問醫生不取錄我,結果走上外科之路。」

實現醫夢 立志肝移植手術

 1976年於港大畢業後,范上達教授圓了兒時夢,進入瑪麗醫院外科部,一做近十年;直至1987年,他以講師身份回港大外科學系,立志做肝移植手術,開始闖天下。他更一口氣在港大攻讀了醫學、哲學和科學三個博士學位,開了醫學院的先例,之後他在1993年獲委任為外科學系講座教授。本港首宗換肝手術於1991年進行,至1994年進行首宗成人活體左肝移植,1996年對范教授及他的肝移植團隊來說意義重大,他成功地進行了全球首例成人右肝活體移植。這次手術突破了活體供肝體積的限制,擴大了活體肝移植應用範圍;提高了肝移植的存活率,為全球肝病病人帶來曙光,奠下人體肝移植成功技術的基礎。

 該項創新的手術,大大解決一直存在的成年患者供肝短缺的問題。該手術模式目前已經被推廣開去,被認為是肝臟移植歷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

帶領團隊 突破技術限制

 目前,本港每年約有千多人死於肝癌,令肝癌成為全港常見癌症之一。過往等待換肝的人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等「屍肝」病人,第二類是急症入院,病人的情況會突然變壞,或有急性肝衰竭,病人的性命一般不能等太久。「肝移植是治療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在香港,器官捐贈率低,令肝移植手術未能廣泛應用。另一個肝臟來源是由活人捐出部分肝臟作移植。但是,活體肝移植於成人的應用卻受到限制。過往在此類型的研究中,醫學界一直認為捐肝者只能捐出左葉肝,但左葉肝的體積對於多數成年病人來說往往太小,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自1996年起,范教授及其組員不斷改良成人活體肝移植的外科技術,衝破種種難關,成功將成人活體肝移植的外科技術改良,開創及發展以右葉肝作移植,成為肝移植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時至今日,世界各地多個移植中心已經採用右葉肝作移植之用。

創成人右肝活體移植 成國際標準

 然而,范教授確信在醫學領域,肝移植一直是治療末期肝癌的最有效方法。「活體肝移植手術最大的好處,是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親人願意捐出部分肝,若肝臟適合便做手術,挽救生命。其實,當時我們的信念是希望幫助更多病人;若不進行這種創新的手術,病人的死亡率會很高,尤其是急性肝衰竭病人。」范教授憶述指,當年成功改良成人活體肝移植的外科技術,包括改良主要血管的接駁技巧,以及改進捐肝者的手術模式,令捐肝者手術期間的失血量大大減低,亦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及住院周期。

 「雖然成人右葉活體肝移植技術發展已有十多年,但依然是一項很重大的手術,經過我們努力,手術的成功率不斷提升,多年來救回了不少性命,經過不斷研究,目前這項手術已在韓國、日本,甚至歐美等地廣泛使用,成為換肝的標準手術。」

 事實上,這研究成果可以即時應用在病人及捐肝者身上,令香港及其他國家的病人受惠,特別是亞洲區的病人,十多年之內,救活了數以百計人。

超卓實力 科研獲國家肯定

 范教授持有四間外科學院院士和四個博士學位,其研究成果曾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文章迄今已累計近千篇,記錄了多年來對肝臟移植及亞洲常見病症之深入臨床研究。這些病症包括肝細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內結石及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等。2005年范教授的研究成果更獲得國家的肯定,范教授為首的研究肝移植團隊更下一城,以突破過去的框框,開創「右半肝作移植」,成功改良成人活體肝移植的外科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被認為是肝移植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至今手術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為肝病患者帶來生機,這項成就肯定了港大在科研發展具有超卓實力。

 「回想當時首次獲頒授國家級的獎項,感到非常光榮。雖然肝移植是眾多器官移植當中最困難的一項,但每當看見病人透過我們的手術重拾生命的希望,我們就覺得所有的辛勞是沒有白費的。我們將繼續改良外科的技術,務求令我們的佳績能夠保持下去。」

 范教授於2001年榮獲香港大學頒發的最高學術研究榮譽「卓越研究成就獎」。2005年,亦榮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2006年,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以表揚他的學術領導才能及其對香港肝臟移植領域的貢獻。2008年,國際器官移植學會(TTS)授予他TTS-Genzyme外科和技術創新獎。

仁心仁術 延續病者生命

 作為大國手的范上達教授,家中除了沙發、茶几、飯桌之外,竟沒一件奢華裝飾多餘擺設。「工作太多,手術時間太長,家裡只用來吃飯睡覺,沒多餘時間久留,更無閒暇心思裝飾。」范教授做手術一向以細心態度認真馳名,處處以病人利益為先,今年已屆六十歲的范教授,手術室變成他真正的家,因換肝是外科手術裡時間最長、難度最高的手術,由於每個手術一做便十多二十小時,有時休息一兩個鐘又要做下一個。由他在九一年正式開始替病人做手術起,手從來未片刻停過,累積的手術時間,高達七千小時。目前經由范教授領導的肝移植小組挽救的肝病患者已高達八百名之多,當中以男性居多。

 談及多年來艱苦研究的苦與樂時,范教授分享道:「研究初期的摸索階段最為艱難,因為血管及膽管接駁的技術仍未十分成熟,手術時間往往非常漫長,所以說我們的時間是屬於別人的,工作是一命換一命的使命。」范教授認為,醫生的角色是捐肝者及受肝者的橋樑,讓兩人在手術後,均可以健康快樂地過正常生活。捐肝者的功勞最大,醫生只是協助捐肝者救助需要接受肝臟移植的人;而捐肝者的付出,正是他們努力研究的原動力。

 個性謙厚、樸實低調的范教授對醫學的貢獻,從不認為光宗耀祖,亦非顯赫功名,更不追求飛黃騰達之福,他施展的仁心仁術只為延續病者生命,再也簡單不過。他呼籲大眾摒除傳統觀念,捐贈自己或家人過世後的肝臟,以幫助有需要的病患者,將生命延續。

相關新聞
范上達教授 換肝之父 妙手仁心 活體肝移植權威蜚聲國際 (圖)
沈祖堯教授 亞洲英雄 最佳校長 秉承作育優才宗旨 (圖)
吳家聲教授 終身學習 文武雙全 退而不休傳授新生代 (圖)
任詠華教授 睿智自信 堅毅不屈 醉心研究化學造福人類 (圖)
熊宏海博士 拉鍊大王 智慧營商 確立遠景 穩中求勝 (圖)
鄭敬凱博士 逆境自強 堅毅積極 廣結人緣盡現智慧 (圖)
張光銘博士 承諾守信 專注勤業 拚搏創新情緣玩具業 (圖)
廖萬隆先生 西進大陸 兩岸合作 締造民族鎢鋼產業 (圖)
顧嘉煇博士 首首經典 家傳戶曉 樂壇教父成就時代金曲 (圖)
星雲大師 弘揚佛法 普度眾生 推展「人間佛教」 貢獻深遠 (圖)
盧偉碩博士 慈善為懷 重視鄉情 榮譽大慈善家實至名歸 (圖)
蔡友文博士 慈悲為懷 人文大愛 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圖)
羅家英博士 承傳粵劇 榮耀影視 千錘百煉演繹文武生風采 (圖)
沈永年博士 商場醫生 北上開拓 沿著高鐵投資地產 (圖)
梁國興博士 國酒精粹 名揚四海 打造世界酒文化雙向交流平台 (圖)
楊悰傑博士 卓立潮頭 無懼挑戰 第二代工業家 擎起改革大旗 (圖)
周斌博士 儒商氣質 人脈致勝 創造慈悲與關懷蝴蝶效應 (圖)
袁御庫博士 中國智慧 華人俊傑 審時度勢屢創商業奇跡 (圖)
徐小明博士 武術精神 影視全材 發揚武術題材創造佳績 (圖)
黃東博士 熱心公益 關懷家鄉 身先士卒打造玉林商業平台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世界傑出華人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