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腸胃科研究權威沈祖堯教授,近兩年蟬聯最佳校長,矢志達致教研卓越,以提供優質教育為己任,培育優秀且對社會有承擔的人才。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期間,沈祖堯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與另外兩名香港醫學家同被《時代周刊》列為當年的「亞洲英雄」。作為腸胃科研究權威,他研究腸胃系統二十餘年,成功發現幽門螺旋球菌與胃潰瘍有重大關係,提出抗生素療程減低病情復發機會。近20年來,沈祖堯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超過600多篇,有關結果多次在醫學期刊刊登,在業內貢獻良多。在內地、香港及國際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濤
祖籍浙江寧波的沈祖堯教授,1959年出生於香港,中學就讀於皇仁書院,198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於同年獲得香港醫學會獎。及後負笈歐洲,獲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銜,開始研究腸病學與胃腸內視鏡。1989年,獲選為裘槎基金研究員及加拿大Izaak Walton Killam紀念學人,於1991年獲得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哲學博士銜後,回流香港到中大擔任講師,並於同年獲得香港醫學會獎。1993年獲香港內科醫學院授予AJS MacFadzean講師榮銜。
結緣中大 蟬聯香港最佳校長
「我在香港出生,在一個當年的英國殖民地成長,我在一家擁有150年歷史最具殖民地色彩的中學畢業,我校的校徽甚至乎配有皇冠圖像。中學畢業後,香港大學取錄了我,港大是一家由英國政府建立的大學,致力培訓學生操一口流利英語,以備將來投身公務員團隊或與英國商人做生意。」向來予人親民形象的沈祖堯,笑容和藹親切,舉手投足散發儒雅風骨,1984年已加入中大教學醫院威爾斯醫院任醫生的沈祖堯,與中大結緣四分之一世紀,從1992年就任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學系講師,及至1998年升任講座教授及腸胃及肝科主管,並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學系任職。2004年,成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於2008年起擔任逸夫書院院長直至2010年。2010年7月1日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向記者分享擔任中大校長的感受指,十分樂見校園氣氛變得和諧,師生關係有改善,坦言「現時做大學校長不可能高高在上」。對於本港近年銳意發展教育產業和大學國際化。沈祖堯表示,中大辦學理念不是辦一所普通大學,而是要建一所中國人大學,畢業生要對社會、國家和人類有貢獻。「中大將要求所有學生學習人文及科學基礎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又會透過最近博群計劃,讓學生在做義工過程中擴闊視野,建立正確價值觀。」在334學制下,沈祖堯指,中大有關課程設計經已完成,增設基礎通識,教授經典人文及科學知識,讓學生認識宗教、哲學、倫理等。他舉出一例子分享,以自身經歷說明通識的重要性。「早年,我到加拿大攻讀博士,一次與朋友共膳聊天時,談的話題是法國大革命、鯨魚繁殖生長,我一句都搭不上口,始驚覺自己眼光狹窄;此後我開始多看不同書籍開闊視野,尤其吸收與醫科研究毫無關係的知識。」沈祖堯又指,現今社會風氣及教育制度,令學生多著眼於「賺錢能力」,所以自上任中大校長後,他積極鼓勵學生自發組織義工活動,在見識世界同時,亦為現在所擁有的感恩,建立積極人生觀。
過去兩年,沈祖堯榮膺及蟬聯香港最佳校長,但他早已看透名利,「衡量校長好與否,不是今天可以知道的,可能要10年20年後才知道,因為教育的效果要很長時間才能看見。有些我們以前的校長,當年可能覺得他不太好,現在回過頭來看,虧得他那時候有那樣一個做法」。
腸胃權威 豐富臨床經驗
沈祖堯長期致力於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在消化道出血、幽門螺旋菌、消化性潰瘍、消化內鏡、肝炎、消化道腫瘤方面,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自2000年起,他開始關注腸癌、胃癌及肝癌,2004年他帶領十五個來自亞太地區的專家,研究消化系統包括胃、大腸癌症,經過無數次的研究討論,首次證實了亞太地區大腸癌發病率高增長的現象,該地區巿民因常吃鹽份高的醃製食物,患癌機率出現高增長現象;從中證實了幽門螺旋菌與胃潰瘍的關係。及後,沈祖堯率領的團隊最先證明只需為期一周的抗生素療程,即可消除胃內的幽門螺旋菌感染,治癒胃潰瘍,大幅減低潰瘍復發的機會,令病人毋須長期服用抗潰瘍藥物。同時,沈教授及其研究隊伍率先以內視鏡治療潰瘍出血,減低手術的需要,有關的研究成果為全球腸胃科的治療潰瘍方法帶來深遠影響。他亦對消化系統腫瘤相關基因的作用和調控途徑有深入研究,確立了多個敏感度和特異性高的腫瘤標誌物;又發現多個新的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有關結果多次在醫學期刊刊登,並闡明了其作用機制和診斷價值,在業內貢獻良多。
二十年來,沈祖堯與其研究團隊一直合作無間,憶起研究點滴時,他指過去單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個星期有數百個潰瘍病人應診,目前每星期僅十多個。談到未來科研大計,沈祖堯指,促進學術交流。他表示:「一些疾病案例,香港可能只得100人,但內地就會有1萬人。如果有多些病例參考,就有助研發醫治方法。」沈祖堯積極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及中大校長的身份,促進與內地其他院士及單位合作,推動共享中港兩地的研究資源,並在國內外為研究籌措資金。
就將來的研究環境,沈祖堯提出兩點希望。首先應促進與國內外合作,本港病人不多,測試新的診斷方法需要運用於更多人方成事。其次要實現研究資源共享,在「一國兩制」制度下,目前香港和內地研究資金不能共用,兩地應不分制度,加強合作,促進學術交流,造福人類。他坦言,自2010年七月出任中大校長後,他在研究團隊的角色有變,指以往是帶領團隊的「司機」,現在,則成為坐在後座向司機給予意見的「乘客」。
非典十年 反思人生
十年前的2003年初春,香港爆發「非典」,令香港百業蕭條,並奪走299人性命。當年參與奮勇抗疫的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任職沙田威爾斯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部門主管,領導醫護人員隊伍在前線作戰,被譽為「沙士英雄」,其後被《時代周刊》評為「亞洲英雄」。
「雖然當時我們面對重重困難和挑戰,但我們也展現出正面的態度,包括醫護人員表現出專業精神,以及整個社區團結抗疫。」沈祖堯說,回望過去10年,非典爆發帶來很多反思,其中最大的啟示是傳染病不僅在發展中地區發生,也會在香港這樣的大都會發生,因為這是個國際交通往來頻繁的地方。沈祖堯坦言,在疫情爆發之前,一直以事業為重,但疫潮之下,他親眼看著學生、朋友、同事一個個倒下;他連續3個月抗疫而無法回家,心情直跌谷底,直至收到家人電郵的一張「打氣全家福」,令他重新振作,他憶述在抗疫期間,非典病人不讓他正面聽心肺,怕一咳就傳染他,對方的體貼,令沈祖堯尤其感動,「我會拍拍他們肩膀,叫他們別怕,轉過身來,他們很感激,因為我不怕他們不乾淨」。他指昔日自己只顧「醫病」,而行醫的重點其實是「醫人」。凡此種種令他對生命的優次重新排序,反思自己可以為社會做點甚麼。故現任中大校長的他,決定把更多時間投放在大學教育,提倡人文價值,希望培養到更多關心社會的年輕人。
回想目睹身邊的同事、曾經教過的學生一個一個變成病人,甚至走到死亡邊緣,他坦言沙士既是一場戰役,亦是港人寶貴的一課,重大的傳染病不單是在發展中國家出現,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與各地交匯頻繁,反而更容易受傳染病威脅。有關預防傳染病方面的教育、培訓和研究十分重要,對於政府在2004年設立新的傳染病研究基金,並成立衛生防護中心感到特別欣慰。他說,這十年來中大進行了超過250項有關呼吸道傳染病的研究,並就曾入住深切治療病房的個案進行分析,有關結果至今已被引用超過1800次,並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臨床指引。
愛好電影 影響深遠
採訪期間,提及平日他最大的興趣愛好便是看電影時,沈祖堯還向記者推薦了一部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遠影響的電影—《死亡詩社》(Dead Poet Society)。「這部電影讓我很感動,也正是這部電影讓我堅定了做老師的信念。」沈祖堯說,這10多年來,他曾無數次地重溫這部電影,雖然電影中的主角面對了很多壓力,甚至最後被學校開除,但他卻成為了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這讓他明白:作為一個老師的責任,應該是幫助學生去發掘自己的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