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著名粵劇大老倌、影視演員羅家英,五十年來為粵劇演出及發展默默耕耘,他當了半輩子粵劇文武生,舞台演出千錘百煉,及後在電影界的精湛演出獲廣泛肯定;九十年代憑電影《女人四十》獲港台地區的最佳男配角獎項,羅家英中年曾患癌卻幸運康復,命運最終對他露出笑臉,其人生充滿轉折和意外,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濤
出身於粵劇世家的羅家英,原名羅行堂,1946年出生於廣東順德均安鎮沙埔村,羅家英一家共有五兄弟姊妹,其為長子。1949年隨父往香港定居。羅家英八歲時已跟隨父親羅家權學習粵劇基本功,羅父曾跟隨東生,靚松,生鬼容學戲。及後又師承上海京劇名淨劉奎官,其四伯父羅家樹為「打鑼王」,而堂兄羅家寶則以「蝦腔」聞名。羅家英從小在戲班長大,從而發掘了粵劇天賦。
小生臉相 天賦粵劇之材
「日本侵華,我父在戰亂中,為同鄉謀取生活費,所以帶領很多鄉里加入戲行,粵劇為父親帶來事業家庭和生活溫飽,我作為長子,父親很想我繼承衣砵。」入戲行時年僅十四歲的羅家英,從小藏身於虎度門欣賞大戲,更在家中模仿各前輩的演出,尤其是白玉堂,慢慢從小角色捱出頭,「父親很看好我的優越條件:鵝蛋臉形化妝好看、身材修長,腰短腳長,家傳聲線嘹亮等。我那時候唸書不行,看戲時頭腦卻很靈光,父親覺得我在粵劇很有天賦。」
羅家英最初跟隨父輩學習基本功,後來師承吳少廉、粉菊花、呂國銓、李萬春、劉洵。十多歲開始跟隨父親的戲班東奔西跑演出。自1970年起,當年只有24歲的羅家英,已組成多個劇團展開粵劇生涯,將很多昆曲和京劇的身段融入粵劇,可以說是自成一派,27歲在香港的大戲院正式擔當演出文武生。
滿腔熱誠 意志捱過困境
然而,對粵劇滿腔熱誠的羅家英,出道的時候卻遇上一段艱苦而漫長的日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始,香港受到西方流行音樂的影響和衝擊,社會進入了由老一代轉向新一代的過渡期,經濟逐步增長,加上新潮流的衝擊,香港新文化開始萌芽,當時粵劇步向式微,觀眾數目不斷下降;羅家英縱使對演出滿懷憧憬,在面對現實生活困境,也感到徬徨和壓力,出於生活考慮,需要找工作以保障收入,「剛出道時,香港粵劇情況並不理想,全部的戲班都是自己私人組成的,沒有政府或財團的支持,賺的錢不多,戲服很貴。」為了生活,羅家英曾在印刷廠當工人,幸好於每年農曆二、三、四、五月有香港鄉村演出「神功戲」的機會,「我們這些年輕人就在那裡練習,爭取舞台實踐,最重要是混到一些生活費。當時有很多年輕從業員,每個人都是這樣捱下去。每日計,錢不多。那些年很難熬,不過我也學了很多新舊排場。」那個娛樂質樸的年代,香港兩個大型遊樂場,一個是「荔園遊樂場」,一個是「啟德遊樂場」,內裡有機動遊戲,電影院、話劇院、粵劇場、京劇場等等,羅家英長年就在這兩個遊樂場演出粵劇。
嚴謹認真 走埠打響名堂
1967年開始,羅家英有機會走埠,到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唱戲謀生,「那段時間很重要,那邊演出的機會確實比香港多,學習及領悟的東西更多,做手和動作等練得更熟練。」對演出嚴謹認真的羅家英,明白人在彼邦登台,戲服光鮮漂亮能給觀眾留下好印象,為了做好戲份,於是羅家英自己掏錢去做戲服。他坦言當時賺的錢不多,都屬表面風光,亦曾經歷演出收不到酬勞的苦況,可以說羅家英於20歲到26歲的年華,經常站在理想與現實十字路口的心理交戰。
「四年的走埠做戲體會很多,雖然這個職業收入不高,沒有太多安全感,但還有一些觀眾,捨不得。縱使粵劇前途並不明朗,但是父親深信我是一個很有條件去做粵劇的人,加上我自己有信心,對這舞台的迷戀,對這行藝術的責任感,故此從沒有想過放棄。」憑藉自己的努力打拚,羅家英的粵劇才華和抱負終得到認同,1973年,他終於在新加坡打響名堂,回憶起當時最難忘的事情時,羅家英很自豪地告訴記者:「我最記得第一次去新加坡回來賺了2000多港元,買了一雙皮鞋、一套西裝、一件大衣,好開心。」
電台播音 發揚粵曲精髓
及後羅家英更獲老闆支持投資,找來著名粵劇藝術家李寶瑩組成搭檔。1973年起,是羅家英事業上最黃金的時期,最美好的年華;他一直和李寶瑩搭檔完成全球巡演,在美國、加拿大、法國、荷蘭、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名氣響徹華人社區。最轟動的一次是1977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連演90天,場場爆滿。
兩人更以大老倌的身份,創先河在嘉諾撒聖心書院開班授徒,從學校開始宣揚和灌輸粵劇的表演藝術,除了訓練新生代之外,亦培養懂得欣賞粵劇的觀眾,以鞭策同業進步。在十五年的時間裡,他都是免費傳授,他持續為粵劇發展,運用突破的宣傳方式使更多人熱愛粵劇。1980年,羅家英以兼職出任香港電台節目主持,及後轉任全職,這四年時間裡,他主持「粵韻新聲」、「粵曲不離口」、「梨園之聲」等節目,透過大氣電波推廣粵曲,又舉辦粵曲歌唱比賽,當時更邀請新馬師曾、鄧碧雲、陳笑風、梁素琴等頂尖老倌和粵曲名家王者師、王粵生、劉兆榮作評判,盛況空前,直至1984年他需長期赴美國演出而請辭。直到1987年,羅家英與李寶瑩兩人分道揚鑣發展。羅家英在1988年和汪明荃合作,組福陞粵劇團,直到現在。
早於2005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音樂系為羅家英舉辦「香江梨園:粵劇文武生羅家英」展覽,展覽回顧了羅家英50多年的粵劇舞台生涯,展品包括其珍貴圖片、文武場戲服、頭飾和道具、鞋子等,並出版生平集。對於粵劇、電影等藝術追求,今年67歲的羅家英謙稱:「在年輕的時候我刻苦學習很多東西,人生走到這階段,就感覺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在傳統的東西上做些傳承,不負前輩的教誨。香港現在對粵劇較以前重視,但將來還是要年輕接班人來繼承。」
電影歷練 片約不斷
認識羅家英的人,都會被他謙厚性格,從不端著老前輩的架子而留下好印象,事實上,他毫不忌諱的自嘲和搞笑的處世,除了為他在粵劇界廣結人脈和善緣外,間接協助他跨越參與香港電影的演出。羅家英跨界別演出能受人稱許,緣於早年老父意識到粵劇收入始終不多,為想他能有多些本領傍身,提議他加入邵氏南國電影訓練班,「當年與鄭少秋、馬可倫等人同期,學習演技、舞蹈及話劇,這個經驗豐富了我的形體及面部的演技,幫助我日後參與電影演出。」
羅家英的電影路在1991年正式展開,第一部參與的電影是由成龍主演、黃志強導演的《重案組》。直至1994年,他的演藝事業取得突破,碰上了好幾部好戲、好幾個好導演。這一年拍的電影,許鞍華的《女人四十》,周星馳的《國產凌凌漆》,徐克的《滿漢全席》,李連杰的《冒險王》,劉鎮偉的《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事實上在《整蠱王》、《食神》等為人熟知的香港電影中都有他的身影,可謂深入民心。如今,狀態更加放鬆的他,更希望能演一些真正有份量的角色。
眾多演出中,羅家英令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必屬《國產凌凌漆》中飾演的「達聞西」一角,自此羅家英走紅起來,並多以參與搞笑片演出,令他片約不斷。其中有些都是周星馳電影,例如《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兩輯系列他都飾演善良、正義、囉囉嗦嗦又讓人捧腹大笑的唐僧,成為燴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內地更是年輕人的偶像。1995年,羅家英的電影努力終於獲得肯定,他憑《女人四十》一片贏得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1996年香港金像獎也獲同一殊榮。1997年之後,香港經濟不景氣影響,香港電影被翻版拖累,然而香港電影為羅家英打開在內地的知名度,到現在還對他有強力的影響,後期也因而開始多到內地演出。
「我從來沒有退休的念頭,希望在精力允許的條件下演幾部好戲,其實還是想有一部像《女人四十》那樣的作品,當然最想當男主角。」因此,羅家英時常保持良好的狀態,等待再次發揮的機會,再雕琢幾個好角色,羅家英坦言,他目前在舞台上施展的動作如一字馬等,水準依然。「最大的願望是身體健康,舒舒服服過完後半生。藝術上,唱歌和拍電影雖然賺錢較多,但我不會放下粵劇的,這是我的責任,相反電影人材濟濟呢!」
攜手同行 汪明荃相濡以沫
2004年,羅家英不幸患了肝癌,後來成功做了手術,恢復了健康,在他與病魔搏鬥的過程,悟出對生命的珍惜、對健康的關注。羅家英對社會現況常常保持關心,其中加入「乙肝基金會」,以喚醒大家對乙肝的重視。「在中國,12個人中就有1個慢性乙肝感染者。現時香港22歲至23歲以上市民,大部份沒注射過乙肝疫苗,他們應該主動要求醫生進行一次乙肝檢查。而已被確診為乙肝帶菌者,則應該定期接受肝癌和肝功能檢查以及適當的治療,減低患上致命疾病的機會。」他呼籲大家及早預防肝炎,關注全球兒童的健康,共同擊退乙肝。
此外,羅家英的明星妻子汪明荃知名度更高,當年汪在粵劇的頻密演出,兩人從1987年相識相戀,經歷了多次疾病坎坷,終於在2009年登記結婚。二十多年來攜手同行、相濡以沫,這對明星夫妻的感情在圈裡已是一段佳話。於2009年5月公佈,兩人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結束21年愛情長跑。
「傑出的人,是能為華人爭光,對社會有貢獻,其中一些人士在自己行業默默耕耘,值得我們尊重和嘉許。」
獎項
1994 第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國產凌凌漆》
1995 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女人四十》
1997 第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我愛廚房》
2012年12月8曰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榮譽勳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