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漁父」在莊子和屈原的文章中的寓意有不同。資料圖片
前兩期,筆者於專欄中擬了一個文言小練習,選了屈原《漁父》作考材。所擬題目為較基本、直接的習題。現希望把題目層次提升,同樣運用《漁父》一文,並與以下段落作比較。(《漁父》一文於此不再刊出,請同學自行上網尋找原文。)
試根據下文回答問題:(本題為挑戰高難度的題目)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鬚眉交白,被髮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問曰:「有土之君與?」子 貢曰:「非也。」「侯王之佐與?」子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 莊子《雜篇.漁父》
1. 兩文的內容及寓意有何異同?
回答本題考慮須注意兩個難點:
1. 許多考生根本弄不清內容及寓意兩種概念,甚至會把寓意的答案答在內容的部分上,而寓意則未有填上答案,因不明白為何寓意。內容即文中敘述了一件甚麼事,或描寫了甚麼人或物等,即是寫出表面的意思,不用把讀後的體會領悟寫出;而寓意則是故事中帶出的道理,亦即是深層意思。
2. 題目問異同,考生應分別就內容提出相異或相同處,同樣,要就回答寓意時亦然,必須分開作答。
內容:異: 孔子乃與學生遊於緇帷之林,而屈原則被放逐,行至江潭。/孔子與漁父沒有直接對話,屈原則與漁父有對答
同:同樣遇到一位漁父
寓意:異: 孔子遇到的漁父對儒家帶有輕視之意,屈原遇到的則只有勸慰之意而無輕視
同: 兩者都想帶出樂天知命的思想
2. 屈原一文的中漁父與莊子一文中的漁父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處?
答案:同樣具有道家樂天知命的精神:屈原一篇從漁父勸屈原從俗的說話中可見其曠達的態度;而莊子一文的漁父從其與孔子學生的問答交談中可見其漠視孔子宏揚儒道的使命,認為人生在世不應執著,亦為道家思想。
3. 若果你是屈原,你會否接受漁父的勸慰?為甚麼?
答案:學生言之成理可給分。考生可自由選擇同意與否,而上品及下品分別在於學生能否就文中屈原的說話分析其堅持己見的原則。 ■吳一敏 資深中文科教師
作者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中文科主任,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及優秀教師等獎項。
團隊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是全港唯一一所在中文科採用完善自編教材的學校。整套教材由初中至高中一共10冊,並配以寫作及口語課本,是一套高度切合學生需要的教材。該校中文科教師師資優良,多位老師獲獎,更獲邀至兩岸等地作分享交流;學生於中文科的成績更錄得連續數年9級增值。
逢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