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蔡 毅
蔡毅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
近年香港的議會文化、示威手段日漸激烈,經常出現許多衝擊、喝罵、踩場、叫囂等情景,我們的社會似乎逐漸失去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尊重和包容,情況實在令人擔憂。日前由港大學者發起的「佔領中環」運動,其影響力更開始擴展至中學校園,有中學以進行通識教育為由舉辦論壇,邀請運動發起人與學生進行對談,所以筆者想和家長探討我們該如何為青少年及學生去解讀整個運動?筆者認為青少年及學生必先了解清楚香港的歷史及民主發展歷程,認真學習基本法的內容,多角度分析違法「佔中」行動產生的後果,才能有助他們較全面地解讀違法「佔中」運動。
理性與尊重
青少年及學生正處於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需要累積更多的知識才有能力進行判斷。尤其面對如此複雜的政治、社會議題時,他們是否可以正確認識、理解這些概念而不出差錯?例如「佔中」行動提倡,「當社會制度、法律不好,便可以有限度的違法行為去實踐公義」,這樣的是非標準又怎樣來判斷呢?
制度和法律在完善的過程期間,未必一開始就可以做到面面俱圓,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斷改善。我們究竟如何去分辨「好」與「不好」呢?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才可以使用「有限度的違法行為」來實踐公義呢?這樣的說法是否有誤導之處?這些問題成年人都未必能清楚解答,我們為什麼會認為學生及青少年擁有足夠的知識基礎去自行判辨?更嚴重的是,「佔中」鼓吹的「有限度違法」,會不會令學生認為只要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可以忽略他人的意願和感受呢?無視法律的約束呢?
其實大家都清楚明白一點,就是以激烈做法往往會將事情推向對立面,對解決事情毫無幫助,只是純粹滿足自我的追求。香港社會之所以浮現的種種問題,並非因為欠缺「一人一票」的普選所致,若單純地將所有問題歸咎於這個因素,只是不成熟的想法。「佔中」和靜坐並不一樣:後者並不會妨礙別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佔中」則透過影響別人的生活、癱瘓中環的運作為威脅手段,是一種用理性和道德作包裝、打著「愛與和平」口號的非理性和不道德的違法行為。民主包含尊重每個人的基本權利,所以家長應該引導青少年學習如何去尊重別人的權利及意見,例如尊重不同意見中值得參考的地方。社會發展一定存在以不同手法爭取不同訴求,最重要的是,在行動時有否尊重其他人的意見,是否合理合法,別讓一個追求自己民主的運動,最後落得最不民主的下場。
責任與後果
除了學習尊重別人以外,家長還需要引導青少年從多角度去思考運動所產生的後果。「佔領中環」運動的參與者,不但干擾其他在中環地區生活或工作的人,也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造成影響。中環是香港的政治、經濟中心,其重要性在亞太地區、甚至全世界都佔一席位。它不但是國際金融貿易中心,也是香港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的象徵,「佔領中環」除了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外,更對香港的國際形象造成難以估計的破壞。萬一企業因此而撤資,豈不是導致其他人失業,為什麼要讓與「佔中」運動毫不相干的大多數人來為「佔中」運動承擔後果?
此外,「佔中」行動發起人亦承認行動屬於違法行為,無論背後有什麼理由,法律並不會因此而有所偏袒。運動發起人雖然宣稱沒有鼓吹別人違法,只是進行「公民抗命」,惟一旦不幸被判刑,不只是個人,參加者的家庭生活同樣亦受到影響。為什麼參與「佔中」運動者的家人要為運動承擔後果?所以,參與者除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外,更應該顧及家人的感受。
筆者不評論有學校舉辦與「佔中」行動有關的論壇,究竟想讓學生學習什麼,希望校方立場能夠持平中肯。但作為家長,筆者認為青少年及學生必先了解清楚香港的歷史及民主發展歷程,認真學習基本法的內容,多角度分析「佔中」行動產生的後果,才能有助他們較全面地解讀「佔中」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