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今年7月1日,香港迎來回歸祖國16周年的紀念日。回顧過去的16年,「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在香港成功落實,對此舉世公認。回歸祖國以來,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不斷深化,香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內地對香港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支撐。不久前,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在2013財富全球論壇上提到:中國將全方位擴大開放,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進一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香港在服務業、城市建設等領域經驗豐富,擁有獨特的優勢,更應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重要機遇,全方位加強和擴大與內地合作,使香港的重要經驗同國家新一輪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拓展合作共贏的新途徑。
實施「一國兩制」具雙重優勢
香港回歸後實施「一國兩制」,既保持了原有的經濟制度,又能從祖國日益發展中獲得更多的機遇、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強有力的支持,具有雙重優勢。回歸以來,香港經歷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全球經濟低迷、非典疫情……天災以及意想不到的困難一次次衝擊和考驗著新生的香港特區。每一次災難襲來,中央政府都及時出手相助,全力支持香港應對挑戰。從個人遊的開放和擴大,到CEPA的簽署;從粵港澳和大珠、泛珠區域經濟合作,到人民幣業務的逐漸開放等,每項「惠港」措施的推出,猶如為香港經濟重新振作注入強心針。
目前,中央新一輪的惠港政策正陸續推出和逐步落實。中國人民銀行與金管局簽訂了相關備忘錄,香港作為全球首個人民幣境外貿易結算試點的準備就緒,港銀發行人民幣債券業務已啟動;個人遊計劃繼續擴大;2013年元旦生效的CEPA補充協定九,共推出43項服務貿易開放等措施,其適用範圍擴大,加入要求降低,為香港貿易和專業服務進入祖國內地內需市場大開綠燈……這一系列惠港政策為香港經濟擺脫困境、拓展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
加強兩地合作乃香港發展方向
回顧過去的16年,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已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思路和社會各界的共識。16年來,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下,香港與內地交流與合作不斷向深層次、寬領域拓展,兩地加快人流、物流、資金流合作,開創了互利共贏的新局面。現在,中國人壽、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大型內地企業陸續來港上市,推動市值不斷攀升。目前內地企業已佔港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1%,佔港股總市值的50%,佔同期港股總成交額的60%。
顯而易見,在國家新一輪改革中,也將給香港帶來龐大的商機。不過,香港應盡快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首先,應大力普及普通話。由於歷史的原因,香港在英治時期一直以英文作為法定語文。從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到1997年香港回歸的13年過渡期間,港英政府才開始關注普通話的推廣問題。九七回歸祖國時,特區政府因應本地特殊的語言環境,在學校推出包括普通話在內的「兩文三語」政策,可惜在社會上的大部分港人仍聽不懂普通話。筆者建議,為配合在香港推廣普通話,應早日讓中央電視台在港落戶。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青少年交流,加強與內地文化產業合作,如增加合拍電影、電視劇。
應該看到,香港是一個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經濟自由度常年高居世界前列,吸引全世界商人來此做生意。因此,香港不宜有太多政治爭拗,而應充分發揮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把握國家新一輪改革的重大發展機遇,以求更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