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來自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中的這句詩,道出了中國歷史上因酒醉而寫出傳世詩作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酒和文化的融合也造就出中國特有的酒文化。中國是造酒的古國,在龍山文化時期出現了自然發酵的果酒,東漢引進了葡萄酒,宋代發明了蒸餾法釀製的白酒。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而近年在中國開始流行的葡萄酒風則將中西方的酒文化混合在了一起,兩者既有融合也存在差異。
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在中國人眼裡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交際的工具,所以在中國的酒文化中較在意飲用後帶來的醉意,而缺乏對於酒本身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品評。往往是在量不在質,喝到盡興,不醉不歸,並以酒桌談生意成為長期以來中國酒文化的主流模式;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純粹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對於酒本身的要求比較高,其實是反映出西方享受生活質量的一種體現。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中國的飲酒禮儀主要注重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順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喝甚麼酒不重要,和誰喝才是重點;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如何在適當的環境下,吃甚麼食物配甚麼酒,非常講究搭配,對於葡萄酒本身帶來的享受比較注重。所以在中國內地餐桌文化裡的碰杯就要乾杯,不管酒杯裡是甚麼都要一口「悶」。但在西方的餐飲文化中,葡萄酒是優雅的,需要慢慢品味的,碰杯之後可以隨意喝多少,一口喝完,就完全品味不到葡萄酒那典雅的香氣和韻味悠長的變化。因此在紅酒裡放一顆話梅,就只有在中國的餐桌上可以見到,有人認為這樣會更「美味」,其實是改變了紅酒本身的味道,這不是喝酒人的錯,而是中西飲酒禮儀差異的體現。
勸君更盡一杯酒
自從酒在中國出現後,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酒已不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但「品酒」只是用西方的眼光,中國的方法來套用,只會貽笑大方。因此,學習如何「飲酒」或者說如何學習酒中的文化成為酒之精神所在,也是日後中國酒文化的發展趨勢。現時中港兩地學品酒的人越來越多,而大部分人接觸葡萄酒也是從追趕潮流開始,再到愛上西方的古典文化。這正是古典與潮流的結合,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體現。
當然,中國餐桌上的「飲酒」文化還有很多進步空間,這不僅僅是吃飯飲酒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文化的融合和延續。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從葡萄酒「品」出古典與潮流,帶來健康和知識。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高 翔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