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賢 立法會議員
政務司司長最近發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提及會研究輸入外勞的方法增加勞動人口。消息一出,不少工會嘩然,認為這無疑與市民爭飯碗,彷彿輸入外勞變成了不可提的禁忌。當然,保障市民的飯碗毫無疑問是重要方向,但香港亦出現某些與市民息息相關的行業長期缺乏本地勞動力的情況。要是這些行業再缺乏外勞,無疑對香港發展造成嚴重阻礙,所以確保香港市民能得到就業機會,以及輸入外勞振興部分行業的政策應該要得到適度調整。不應一成不變或盲目反對輸入外勞,然而現時政府在此事上進退失據,既明言放寬現行輸入外勞制度惹起公眾不安,但對有工無人做的工種的支援卻嚴重不足。
以漁農業為例,漁農行業向來對香港存在深遠作用,例如港人所吃的活雞有多於5成是來自本地生產;而塘魚養殖業除了有助穩定本港魚類供應,亦是保育香港濕地不可或缺的行業,但過去政府採取不鼓勵態度,這些行業的發展難以寸進,再加上多要深宵工作(更因地契問題不能留宿),長年有工無人做。以塘魚養殖業為例,2001年,養殖戶已要求勞工處協助邀請僱員再培訓局培訓本地勞工入行,但最終只有一人報名參與,而該人亦在入職後一個月內辭職,迫使行業聘請外勞。更甚者,香港近年深受人民幣升值影響,各類成本開支激增。現時行業的批發價已貼近成本價,發展空間不斷收窄,但政府卻不以任何措施加以振興,反而自2013年8月起停止豁免「補充勞工計劃徵款」,使原本受益於停止「徵款」的漁農業,包括有機農業的發展受阻,其他漁農行業更雪上加霜。
其實「徵款」的原意是透過徵費培訓本地工人,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事實上,並非漁農業界不願聘用本地勞工,而是有關培訓根本未見成效,報讀人數稀少。即使完成培訓,願意留在行業的勞工亦少之又少,最終被迫聘用外勞填補,所以我認為特區政府應與業界研究如何使行業向多元化、高新方向發展,將行業的光譜變闊,增加本地勞工加入這些行業的誘因,使行業及本地勞工達成雙贏。在此之前,適逢人口政策將作出改動,亦應該暫停「徵款」,對「徵款」的方式從長計議;而即使最終行業仍需要聘請外勞,由於不同工種工人的薪金及培訓成本也有所不同,有關「徵款」亦應該採取更合理的原則。舉例說按行業的工資中位數調整不同行業的「徵款」比例,並設一上限,例如以現時每月徵收的$400為上限,讓不同行業能夠承擔合理的款項,讓香港可以保持多元化的行業工種,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