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振 資深評論員
安倍政府近期通過取代「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為大幅放寬「武器、軍事技術出口」打開通道。放寬「武器出口」一是賺取外匯,以便度過目前面臨的高失業率和經濟難關;二是實現「強大日本回來了」的夢想。但事實上,日本目前面臨的外交、經濟困境完全是因為「人禍」,與中國等周邊國家交惡,造成出口額顯著下降是主要因素。東京實現「正常國家」需要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家的認可才得以實現,而放寬「武器出口」只能引發美、俄、中等國的更多憂慮和擔心,弄不好「強國回不來」,更因此引發新「災難」。
日本政府1967年頒布實施「武器出口三原則」,禁止向社會主義陣營、聯合國決議規定實施武器禁運、以及國際衝突的當事國、或有衝突危險的國家出口武器。1976年,上述原則經過增補,從法律上確定和禁止軍工企業「武器出口」、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但根據新的「武器出口原則」,日本今後能以維護地區環境、海洋航路安全、防止衝突等為名,可向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中國周邊國家提供艦船、軍機等裝備。其結果只是增加亞太地區的麻煩和衝突,到頭來「巨額利潤」、「軍事強國」,都將變成空中樓閣。
與華貿易銳減自斷財路
世貿組織的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在全球的貨物貿易額排名超過美國居首位,進出口總額超過4.1萬億美元。其中與歐盟、美國、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為5590億、5210億美元和4436億。進入本世紀後,中國和歐盟、美國、東盟等地區的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唯獨與日本的貿易近年來持續下跌。2011年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額為3449億美元,但到2012年下降到3336億美元,2013年更加下跌到3119億美元。按照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每出口1億美元的產品可提供1萬個就業機會,等於說日本因為與中國貿易三年銳減330億美元,損失就業崗位至少165萬個。
東京不僅與北京的貿易量大幅下降,與韓國等國的貿易也在直線下降,這是東京陷入經濟困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事實上,無論是烏克蘭危機、伊朗核問題、國際能源合作,或者是希望各自經濟更快復甦,世界發展都已經離不開中國這個元素。歐盟不僅盡力持續保持與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法國、德國、英國等還頻頻出招,利用建交50周年、全面合作夥伴、強調貿易互補等因素與中國發展更緊密聯繫。北京以實際行動支持歐洲一體化,為歐盟的經濟復甦提供了機遇,極大地刺激了歐盟各國,被稱為歐盟復甦的「強心劑」。
漠視歷史宣揚「中國威脅」
日本是一個好戰的民族,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割讓台灣,勒索白銀2.3億両。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迫俄承認日本對朝鮮半島的霸佔。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製造南京大屠殺、使用化學武器、細菌武器,通過731部隊進行活體實驗。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傷亡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摧毀美太平洋艦隊。日本還曾佔領包括東南亞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在中國、前蘇聯對日本軍隊的共同打擊下,加上美在日廣島、長崎擲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才被迫接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安倍重新上台後,漠視歷史事實,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謊稱中國要用實力單方面改變東海、南海現狀,表現出軍國主義無中生有的本性。在中國周邊挑撥離間的同時,安倍還向菲律賓等開出巨額支票,承諾提供10艘巡邏船和經濟援助,大幅提升菲律賓的海上競爭能力,企圖給中國的周邊環境帶來「負效應」,引發了地區局勢的嚴重惡化。安倍發出「如果大家想把我叫做右翼軍國主義者,那就請便吧」的瘋狂言論,已經讓包括美國、莫斯科和北京等國高度關注。「軍國幽靈」雖然已經在日本上空肆虐,但最終將因為「人禍」而被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