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書練
享負盛名的當代女導演拍民國女作家生平應是不錯的配搭。蕭紅當年走難到香港時已身患重疾,但她在港兩年間卻寫出了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呼蘭河傳》,這或許是許鞍華想到拍她的原因之一吧。蕭紅在病床上對陪伴她的駱賓基說:「我死後,人們記住的可能只是那一堆緋聞......」但在這部電影中,我看不到緋聞。
蕭紅在後人的記載中,是以對鄉土的摯愛和對女性命運的關懷形象出現,她的作品也貫穿了這兩大主題,而她的個人生命軌跡正是活生生例子,但她是一位個性勇敢而又才華洋溢的女子,在面對不公和感到窒息時,她選擇了逃亡。
蕭紅短暫的一生都在逃亡,從逃婚到逃難,從最北的哈爾濱到江南的上海,再到中部的武漢、重慶,最後南下香港,都是有去無歸,其間夾雜着飢貧、多病、戰亂、情變、失子......可以說,一個亂世女子所要經歷的,她都承受了。然而,在那樣的時代,有多少女性能擺脫那樣的流連和痛苦?所以,蕭紅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黃金時代》中呈現的蕭紅是立體的。她遇人不淑懷孕了,卻得到被她拒婚的男人收留;她窮得付不起房租,遇到報社編輯蕭軍的幫助並相愛,他把她引入自己的文人圈子;她的作品得到當時兩位海派名家魯迅和胡風的賞識和推薦,前者更幫助她到日本留學和居留,這給她的生活打開了另一扇門;即使病中的蕭紅客居異鄉,還有丈夫端木蕻良,更有一位東北老鄉駱賓基陪伴。
不過,蕭紅的貢獻是,在逃亡的顛沛流離中並沒有放棄對寫作的熱情,她的作品都是十年逃亡中完成,它們記錄了故鄉的山水人情,也寫出女性的心聲。但蕭紅並不是像丁玲那種關注時代洪流的作家,當充滿激情的蕭軍要參加抗戰時,她冷冷地說:「我只想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寫作。」她的作品就像她的個性:強烈的自我。但東北女人的豁達性格也在她身上體現-當她回到後方到出版社借居時,大腹便便的她居然把身上僅餘的錢去請了一群朋友吃飯。
許鞍華鏡頭下的蕭紅傳奇中有痛苦,也有愛。正如她自己說:「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這是我的自由,我的黃金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