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港府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發展計劃進行公眾諮詢,構思中將發展「橋頭經濟」,包括三方面元素,「體驗香港及世界」、「商業跳板」及「物流支援」等,規劃提供相關場地設施,務求把口岸人工島打造成為向內連接珠三角流域各城市、向外則是通往世界各地的「世界匯流」主題中心。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誌表示,為善用人工島的地利優勢,當局展開為期兩個月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發展的規劃、工程及建築研究可行性研究」的第一階段社區參與,期望與市民一同探討人工島的規劃及可發展土地的用途。他指出,人工島佔地約150公傾,鄰近香港國際機場,縱觀世界趨勢,都會善用其人流及物流匯聚,連用周邊土地作綜合發展,發揮「橋頭經濟」的潛力。
筆者之前曾在本欄提出,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由於澳門、珠海及橫琴等地早着先鞭,彼岸早已發展大型的旅遊及酒店設施,假如不及早在大嶼山及機場鄰近地方建立具吸引力的設施,把旅客留住在港消費,則經香港機場到港的旅客或容易流失到珠江彼岸。 今次發展局的新構思是把握「橋頭經濟」概念在人工島予以充分發揮。
引入先進特色留客港消費
據上述網誌資料,當局建議上蓋發展以「世界匯流」為主題,並考慮提供各類設施以達致三個元素,包括「體驗香港及世界」,透過提供陳列、推廣活動場地、零售、餐飲、休閑及娛樂等設施,並引進先進特色帶入香港,服務對象為國際知名公司及本地初創企業。 另外,「商業跳板」是透過提供辦公室、會議/多用途設施及商務酒店等,促進香港與珠三角經濟互動;「物流支援」則利用鄰近機場及跨境道路的優勢,發展高增值物流服務,如為貴重商品、藝術品、古董等提供保安及特別支援服務。
作為初步回應,筆者認同今次發展局充分利用口岸人工島帶來的機遇,發展「橋頭經濟」可為香港帶來新的經濟效益,為大嶼山以及本港尤以境內西部的居民帶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假如香港、澳門、珠海、深圳(包括前海)以及南沙等地能夠互相協調土地功能分佈、經濟及商務合作、海陸空交通設施的協調接駁以及人流及物流的運輸網絡互動,則更有利於把珠三角地域打造成中國南部的戰略性經濟圈,產生地域性多地共贏局面。
「體驗香港及世界」最可取
發展局構思的三個元素都可取,筆者尤為看重「體驗香港及世界」中提及的陳列、推廣活動場地設施。現時世界各地城市潮流趨向多舉辦展銷會,各種各樣商品的廠家都着力參與展銷會,藉以推介展示其產品,而各地的批發商甚至大型零售商亦傾向在展銷會場尋覓理想新產品。位於灣仔的會展中心場地早已不敷應用,要在市區覓地加建會展場地非常困難,口岸機場島將會是理想的新地點,可提供較大型的展場設施,理想的配套當然還有酒店及會議中心、餐飲、物流服務、電訊中心、展覽服務中心以及法律、會計、銀行等行業所需辦事處。
目前內地及鄰近地區很多大小城市均設展銷場地,一般所舉辦的展銷會多能取得佳績,建議口岸島的所有設施當中尤以會展設施宜走國際性路線,比如在各項軟硬件的設計,採用多語言制式甚至連命名等細節,都以盡量迎合不同國家客戶語言以至生活習慣的不同,都可以在此找到優質服務,配合「世界匯流」的主題定位。■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