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中興匯金投資研究部研究員
自6月中旬以來,中國股市發生了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是,其核心問題是「系統性安全」狀況如何,管理層對市場的態度正在逐步轉變。
如果說自6月15日至7月9日的股災從5,178點跌至3,300點之時,管理層還鼓勵證金、匯金、券商等「國家隊」出手借商業銀行貸款托指數救市的話,那麼8月18日以來從4,100點至8月26日2,850點的暴跌,監管部門的維穩方式開始轉變為「治市」──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大環境,而非一味地依靠注入資金救市。
應該說,管理層從「救市」向「治市」轉變,在觀念上是一個質的飛躍。面對股指創歷史性暴跌,「國家隊」改變之前的托指數救市的方式,意義重大。
在股市存在泡沫的情況下,托市不會取得良好效果,而治市則可以給市場營造公平交易、抑制惡意做空或做多的環境。
之前救市的事實證明,如果救市為的是托指數不跌,「國家隊」多少有些有心無力。但是,如果救市的目的是竭力維持資本市場的穩定,A股市場在將潛伏在裡面的泡沫擠壓得差不多的時候,逐步企穩回升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管理層該如何「治市」,需要把握好尺度。如果「治市」過緊,則股市會治死或使市場成為一潭死水;而如果「治市」過鬆,還不如不治。自8月18日以來的這輪股災之後,證監會加大了監管力度,力爭還市場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投資環境。
首先,要做的依然是穩定市場,恢復投資者信心。如果A股市場連一個基本的法制環境都沒有,交易規則朝令夕改,資金槓桿任意選擇,以至於市場炒作者能夠在股市上漲時隨心所慾地增加槓桿倍數,在股市下跌時肆無忌憚地通過股指期貨惡意做空,這樣下來必然會嚴重傷及到A股市場的穩定,以及投資者信心的恢復。之前的救市經驗表明,講故事、炒概念對於恢復市場信心來說如同隔靴搔癢。在救市周期內,市場體系的修復與完善,包括交易規則、去槓桿、干預邊界,以及一個成熟資本市場所需要的法治環境,對於穩定市場以及恢復投資者信心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除此之外,管理層需要通過救市來衍生出價值投資文化,而絕非讓投機色彩濃重的賭場文化在A股市場得以滋生和蔓延。在之前的救市過程中,證金公司不僅買入了權重藍籌股,而且購買了眾多的中小盤股,更要命的是,這當中還包括瀕臨退市邊緣的梅雁吉祥這類績差股。如此一來,就會讓大家跟在「國家隊」後面惡炒績差股、小盤股,使得市場烏煙瘴氣。以上證金為代表的「國家隊」就算救市成功,卻也不具備引導市場進行理性投資的成熟理念,市場的投機氛圍依然濃厚。
與其盲目「托市」,不如悉心「治市」。中國證券市場向來有「不治就亂,一治就死」的規律,這就需要在「治市」的過程中,管理層從頂層設計上入手,在出台治市新政時,要使得在「治市」之後既要保證股市的波動趨緩,又要使得股市具有活躍度,把握好火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