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教育工作者 桂 松
立法會教育委員會日前舉行「全港系統性評估(TSA)聽證會」,與會者多屬學界和家長,儘管對TSA取態各異,但大家(包括教育局)都一致反對操練文化,分歧在於TSA是否成為操練的根源。
如果答案是肯定,為什麼外國運用TSA,卻沒有出現操練潮?若取消了TSA,操練文化是否從此湮滅?
香港出現操練文化,遠早於十年前才實行的TSA。由於「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態作祟,現時連幼兒教育也趨於小學化,「英文幼稚園」不就是以英語操練學生嗎?香港教育早已功利化,追逐名校和學位(包括大中小幼學位)成為社會潮流,在很大程度上主導着教育的走向,牽動了教育的脈搏。倘若取消了TSA,教育功利性以及伴隨而來的操練文化都會應聲而倒,筆者也會舉雙手贊成。
問題是操練文化已經在本地根深蒂固,形式亦多樣化。時下的「補習潮」以及「課外活動潮」均為另類的「操練」。它們與TSA的操練並無聯繫,足見操練文化自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需要綜合治理,不能一蹴而就。
從教育專業角度看,TSA只是一種評估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式,它不是甄別試,對學生升學和派位全無影響,本來不必為它而操練。之所以要操練,乃因有些辦學團體和學校另作考慮,為了保持校譽或學校的競爭力,因而緊張應對,由點到面,逐漸泛濫,因而成潮。倘若所有學校均拋棄這種想法,只將TSA當作學生的一種普通練習,儼如日常的習作,那就絕對不會產生操練潮。有一家報章的社論把取消TSA比喻為「斬腳趾避沙蟲」,頗為恰當。既然TSA並非形成操練的根源,為什麼要砍掉它?
問題的關鍵在於教育局與學校的溝通和互動。彼此如能通過緊密的聯繫和磋商,就改善TSA和克服操練潮達成共識,並且強化監督機制,矛盾當可迎刃而解,這是最佳的選擇。雖然難度很大,但效果最好。
教協帶頭反對TSA,最早提出「即時廢除TSA」,理據只有一個,就是TSA產生操練潮,引起社會不滿,因此必須立即終止。猝然出此一着,不但使人感到愕然,而且起了煽情的作用。須知教育工作是一種專業,TSA是其中的一項專業措施,因而需要專業性的審度和理性的分析。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應該堅持專業原則,弄清出現操練潮的來龍去脈,尋求克服的良方妙藥。教協罔顧TSA問題的專業性,迴避其在教學中的功能,也不提過去十年的運作過程和目前學界對它的種種反應,更遑論作出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這難道是號稱專業社團應有的表現嗎?
教協的一名副會長更指摘教育局以TSA的結果向學校施壓,這是相當嚴重的指控,如果屬實,不妨拿出具體例證,否則有藉此打擊政府之嫌,徒令本來純屬教育專業的問題政治化,不僅無助於矛盾的解決,對社會的穩定亦有害無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