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馬會撥款1.31億元,於本月展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試行計劃,盼提升晚期病患者於人生晚期的生活質素。趙虹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虹)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階段,相信不少晚期病患或長者均想與家人共度人生最後時光,卻因受疾病或環境因素影響而不能自決「去留之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1.31億元,聯同多間大學及非政府機構,於本月展開為期3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試行計劃,為逾1,400名晚期病患者及逾3,300名病人家屬提供全面的社區安寧照顧,提升患者人生晚期的生活質素。有學者相信,計劃有助患者了無牽掛地劃上人生完美句號。
經濟學人智庫去年10月公佈「死亡質量指數」調查,本港死亡質量位列80個國家及地區中的第廿二位。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昨日指出,該調查結果足見本地安寧照顧服務的質素仍存進步空間,認為現時的醫療服務多集中處理病人病情,甚少顧及病人的人生晚期生活質素。
培訓6300醫護社工外展服務
為推動社區安寧照顧的概念及落實相關服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特撥款1.31億元,聯同港大、中大及5間非政府機構,於本月展開為期3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試行計劃,為居於安老院舍及家中的晚期患者與其家屬提供全面的社區安寧照顧,提升他們在人生晚期的生活質素。
張亮指出,計劃會以跨界別團隊及醫社合作的嶄新服務模式推行,預計將加強人手培訓,提高約6,300名醫護人員、前線社工及社區外展人員對優質安寧服務的認識及能力,估計逾1,400名晚期病患者及逾3,300名病人家屬可受惠。港大校長馬斐森對計劃表示支持,認為現時不少年長人士或晚期患者均於醫院去世,計劃有助提高臨終服務質素,令一眾受惠人士可舒坦地走過人生最後的時間。
專家指老化趨劇 安寧需求殷切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指出,她初出社會工作時,本港每年約一萬人死亡,現時卻急升至逾4萬名,加上預計未來人口比例將呈倒三角形形狀,年長人士與勞動人口的比例將逐漸縮窄,人口老化只會日益嚴重,安寧照顧的需求亦會愈趨殷切。
陳麗雲認為,該計劃為晚期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適切的身心關顧,協助患者與家人共度人生最後的時光。她指出,不應以疾病的角度看待死亡,盼患者與家人一同自然面對死亡,並了無牽掛地劃上人生一個完美句號。
院舍病友可自行決定「去留地」
計劃參與機構之一、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表示,現時九龍區已有24間政府資助院舍參加,佔九龍區資助院舍總數的60%,估計涉及約2,400名年長院友。他希望可藉計劃加強及協助院友、家人與照護者參與臨終照顧的決定,令有意在院舍度過人生最後時光的院友,可自行決定自己的「去留之地」。他又希望該長達3年的試行計劃可容納更多院舍參加,以至涵蓋75%的九龍區資助院舍;若計劃試驗成功,或有望全港性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