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ie McGeever 路透專欄作家
隨荓幫玟q脹的各項要素就位,全球債券收益率正逐步攀升。這些要素包括全球經濟蓬勃發展、油價高企且繼續走高、企業資本支出強勁,以及失業率創下數年、甚至數十年以來低位。現在就差一項薪資增長了。鑑於全球經濟增長已接近潛力水平,加上發達國家失業率已降至極低,薪資開始起飛不過是時間問題。
一旦薪資開始增長,那通脹攀升就真的近在眼前,不再處於總是即將來臨的狀態。然後各家央行將不得不真的收緊政策,其影響將波及所有市場。至少,那些將「菲利普斯曲線」理論奉為圭臬的分析師和投資者就是這麼想的。該理論認為,經濟增長促使就業增加、失業率下降、提升薪資並最終推高通脹。
不過薪資上漲並不總能點燃通脹。如果今年的發展就是如此,投資者將不得不大幅調整其對於政策利率和市場利率將升至多高的預期。Natixis首席美國分析師Joe Lavorgna指出,在過去25年中,美國薪資增長與通脹之間的關聯,以及薪資增長與失業率的關聯「基本消失」。
債務水平過高
即使在相對的經濟繁榮期,薪資升勢仍長期如此低迷,原因眾所周知:即科技、自動化和全球化迅猛發展,工會逐漸失勢,人口變化,以及更多的兼職、自由工作者及臨時工導致就業市場分化。
鮮有跡象表明財富從勞動力向資本轉移會很快放緩或停止,更別說逆轉了。獲利增加的部分如果用於儲蓄而非消費或支出,就不會產生推升通脹的效果。在當前環境下這是一種風險,因為總體消費者債務水平目前如此之高。據麥肯錫稱,家庭債務繼續快速攀升,去槓桿化現在還比較少見。
某些國家部分領域的債務處在紀錄水平,譬如美國的學生和汽車貸款。借款人現在可能用增加的薪資來還債,而不是消費。那麼,問題就來了,收入增長將如何分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群正變得更加富有,根據瑞士信貸的數據,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現在擁有全球50%的財富,10年前這個比例為43%。
貧富懸殊加劇
可這些富人實際上還能夠增加多少支出呢?讓我們假設薪資增長的確加速。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那幾乎肯定將由生產率的大幅提高來推動,因為勞工每小時的產出愈多,對每小時的報酬要求就愈高。可在當前的經濟擴張環境下,生產率明顯並未提高。不過,生產率提高會造成通貨緊縮效果。其他所有條件不變,如果每小時產出增加,那麼所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名義價值就會降低。
總之,生產率與薪資之間的關聯是割裂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去年的一篇論文指出,「過去20年,多數OECD國家的總體勞動生產率增長與實際中位數薪酬增長是脫u的,這暗示生產率提高已不再足以提升普通工人的實際薪資。」倘若薪資增長依然遙遙無期,那麼日本過去20年的經驗,正如危機過後的全球市場和經濟的許多方面一樣,可以再次成為有用的參考。■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