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清 中國銀行董事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是一條互聯互通之路,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基石。但由於基礎設施具有准入門檻高、涉及國家多、規模大、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特別是在沒有形成網絡效應之前,單個項目的經濟效益不一定很高,很少有金融機構能夠獨立提供足夠的金融支持。目前,金融業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提供的金融支持離現實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破解「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瓶頸,重點要解決「資金從哪來、收益怎麼分、風險怎麼防」幾個問題,需要我們大力拓寬資金來源,創新設計融資結構,靈活運用金融產品,有效降低投資風險。在此過程中,內地和香港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第一,加強金融機構合作,拓寬融資來源。全球基礎設施60%-70%的資金來源於貸款,商業銀行(特別是國際大型銀行)是主要的資金提供者。「一帶一路」資金需求龐大,需要更多金融機構參與。香港擁有亞太區實力最強的銀團貸款市場,2017年規模達到1163億美元,還有數量眾多的投資銀行、基金公司等機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既可以有效對接亞投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又能調動全球金融資源,增強「一帶一路」重大項目融資的合力。
第二,用好直接融資工具,吸引私人投資。近年來,各國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中的比例有所降低,私人資本參與的趨勢不斷加強,優先股、基建債、次級債、可轉債等金融產品的運用越來越多。「一帶一路」建設中商業模式成熟、未來現金流穩定的項目,具備上市或發債融資的基礎。兩地金融機構可利用香港投資者眾多的優勢,共同引導主權國家、標誌性項目、境內外優質企業到香港市場融資。近年來,中國銀行協助匈牙利政府在香港發行人民幣點心債,同時為新加坡、印尼等5國企業的發債業務提供了支持。我們還專門發行了「一帶一路」主題債券,全球近千名主要投資者踴躍投資。
第三,靈活設計融資結構,匹配多方需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其宏觀環境和金融市場還有待完善。金融機構需要借鑒國內外成熟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商討各國財稅資金介入的方式,綜合開發土地礦產等資源,探索基於風險共擔的項目分拆模式和基於槓桿效應的投資基金等模式。香港金融業有豐富的結構化融資經驗,可以與內地金融業一起,根據「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不同特點,匹配項目的投資主體和融資需求,設計出靈活多樣的融資模式。
第四,強化風險分擔機制,降低投資風險。「一帶一路」項目周期長、不確定性高,利率匯率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風險將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挑戰。金融機構既要積極開發各類金融衍生品,為客戶提供貨幣對沖、利率掉期、現金管理等服務,還要改變單打獨鬥、大包大攬的傳統思維,強化風險分擔機制,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擔保、出口信用保險、國際商業險等手段緩釋風險。例如,中國銀行已通過在港設立的中銀保險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越南、緬甸、印尼等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提供服務。2017年中銀保險承保的境外業務中,超過50%的項目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中國銀行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十九大精神,打造「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我們將用好內地與香港兩地的多個平台,利用中國銀行的全球化綜合化優勢,加強與香港金融業的合作,把握新機遇,發掘新動能,打造新亮點,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 (本文是作者2月3日在北京出席「國家所需 香港所長──共拓『一帶一路』策略機遇」論壇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