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上周最熱的事件之一是一隻突然躥紅的鳥和一個道得不那麼好的歉。沒錯,小狸說的是北大校長讀錯字事件。
5月4日,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大會上,時任北大校長的林建華在講話時把「鴻鵠志」讀成了「鴻浩志」,引起輿論大嘩及新一輪的網民狂歡。就在大家樂此不疲地傳播着小視頻、感慨着中關村三大「白字校長」終於湊齊了之時,林校長於5月5日火速而慷慨激昂地又拋出了一封公開道歉信,信中四個內容:第一,承認自己讀錯,文字功底確實不好;第二,解釋了讀錯的原因,文革耽誤人造成底子薄;第三,澄清沒人捉刀,從講稿到書稿都是自己原創;第四,撥亂反正,大家都被錯字轉移了視線而沒有重視講話中的重點,包括「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等等。
對於林建華的道歉信,一部分人頗為讚賞,甚至深受感動,認為這是有擔當的表現;但也有不少人不滿,認為把責任推給文革本身就是卸責。而通過視頻可以清楚看到林建華在讀到「鴻 鵠」一詞 時有明顯的停頓和猶豫,質疑如果真是自己寫的稿子怎麼會有如此反應?而最終「否定質疑」的治學理念更是讓人不敢苟同,因為正是質疑推動了各學科的進步,進而成就了人類的每一步。就像一個學者網民評論的那樣:「我是做考據研究的,離開『質疑』,我幾乎無事可做。」
在這件事上,小狸讚賞林校長的勇氣,更欣賞林校長試圖努力用人性化的現代方式解決公關危機的觀念,畢竟,在我們周圍,肯道歉和敢道歉的高官、學者、名人並不多--娛樂明星除外。但是,小狸也認為林校長意圖是好的,但具體到這封道歉信確實不太妥當,能起到緩和危機的作用有限,反而容易火上澆油。
道歉是門學問,更是門藝術。
具體到林校長的案例,小狸覺得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是:該不該道歉?在這裡,小狸無意粉飾錯誤,更非主張知錯不改,而是說要理性地面對事件本身以及互聯 網媒介的特性--讀錯字並不是大事,每個人都有讀錯的時候,我們很少會為自己讀了白字而和對方鄭重道歉,除非讀錯人家的名字。道 歉只因覺得自己不是「普通」。而互聯網的特點是網民群體龐大、多樣,就如網友阿基里斯所說:「他們傾向於娛樂化的、碎片化的、情緒化的資訊。對於網民,林校長反應過度了一點,太理性了,太嚴肅了。」
第二個該考慮的問題是,如果要道歉,該怎麼道?小狸認為,讀錯字不用道歉;文革被耽誤不用解釋,道歉的要訣之一就是只說明、不解釋,過多的論證會讓人覺得在推卸責任;最後的撥亂反正更不用強調--原本的道歉又變成了居高臨下的指導,不管內容是否有異議都會節外生枝。而真正值得道歉的,是誠實地說明情況。
最後以這個事件中最搞笑的一幕結尾:校長唸錯後,有「洗地黨」志願者挖空心思論證了「此『鴻浩』非彼『鴻鵠』,稱其實為歷史上的冷門忠臣『洪皓』,而『洪皓志』與『鴻鵠志』根本是兩種志,巴拉巴拉。」文章剛寫完熱乎氣還在,林校長發了道歉信,洗地黨啪啪打臉,圍觀群眾又哈哈一笑。這就是互聯網的特性,林校長還需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