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昨日紀】小師妹朱蕊

2018-05-14

陶 然

說是小師妹,其實在母校北師大並沒有見過她。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一天,我在上海,住進酒店,那酒店就在王振科家附近,他以前寫過評論我作品的文章,他對我說,《解放日報》文藝部的朱蕊,是你師妹,介紹你認識呀!

次日,朱蕊便來了。她是後我很多屆的師妹,當時驚異於她的年輕,朝氣蓬勃。因為是學妹,雖然初見,並不拘束。知道她喜歡喝酒,當年在北師大,她就常喝二鍋頭,那是北京人喝的白酒,可見她那時的豪氣。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吧,北師大中國語言文學系出身的校友,朱蕊、上海文藝出版社高級編輯張賀琴、曹惠民和我相聚於上海,因為母校的因緣,由上海主人作東,我們在餐館聚餐聊天,意猶未盡,賀琴提議次日再聚,我們轟然叫好。第二天,我和曹惠民按圖索驥,找了半天才找到張家,是石庫門裡的兩間木板地大房。沒有了閒人,我們更加盡興自然。賀琴下廚的菜式,讓我們驚艷,但更多的是有了家常話的氛圍。

其實,我和曹惠民上過朱蕊當時的家,並非在這一次,而是另一次。記得那晚,她先生下廚,後來圍着飯桌吃飯聊天,聽他們提起台巴子、港巴子,才知道有那麽一說。記得我們還去過和平飯店聽歌,爵士樂隊演奏歌曲,舞池裡人們舞翩翩,那印象鮮活如昨。

由於她在編副刊,我也在編《香港文學》,有時不免有交集。但我們盡量不干擾,她很少向我約稿,我也很少向她要稿,除非有合適的題目。她幾次寫過我作品的評論,內心是感激的,但從不表示。也許覺得,有些話不必說,一說就俗吧?有一次會後,組織去金門一日遊,曹惠民和我,還有朱蕊也去了。我們參觀了當時的陣地,摸黑鑽進洞穴裡看艦艇開出開進的地方。但來去匆匆,我和她幾乎都說不上話。回程時,到達廈門,天已大黑,我有朋友接送,趕着奔往漳州,連道別一聲也沒有,就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還在廈門的時候,大家去鼓浪嶼參觀,可是,今日的鼓浪嶼,早已非當年的鼓浪嶼,於今但見人山人海,遊人如過江之鯽,幾乎貼背而行。我們幾個,朱蕊、朵拉、曹惠民和我,見勢不好,便打消了走訪大街小巷的打算,一起躲進一家星巴克喝咖啡。曹惠民說起馬甲的故事,聯想讓我和他笑得前仰後合,她們見我們忘形,似有點莫名其妙。回想這鼓浪嶼,一九九九年,參加在華僑大學舉行的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期間,朱蕊和我、曹惠民曾偷空跑到泉州市區,本想去逛九曲巷,但未找到,匆匆趕回。會後,我應舒婷之邀,參加《廈門文學》組織的筆會,也曾遊過,除了舒婷,曹惠民和朱蕊、詹秀敏也在。當時遊人沒有這麽多,很舒服。後來朱蕊和詹秀敏都要趕飛機,須提前離開去,我和曹惠民送她們到機場,轉眼已經是近二十年前的老黃曆了!

近幾年,她似乎減少參加華文文學會議了,但也還在追蹤華文文學狀態。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修訂過的《詩美學》專著,作者李元洛是我們北師大的大師兄,他自然邀請朱蕊和曹惠民參加在北京的發佈會。當我看到他們歡笑的合影,雖然無份,但心裡着實為他們開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