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內地自七十年代末開始經濟改革開放市場,至今經濟增長持續了逾三十年,而且在可見將來,仍然會繼續增長。然而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蓋過了其它範疇的關注。其實,任何一個社會也不應讓其中一種思維完全主導,否則社會發展難以平衡,不但社會無法安寧,社會也無法持續發展。過去那種經濟發展比其它事情重要的觀念,讓內地在極短時間躋身經濟強國,但這種觀念長遠來說不能持續。
首先,以保護環境為例,環保雖然是「西方」的概念,但其核心在於維持生態平衡,尤其持續發展的觀念,並不是禁止人類使用天然資源,而是使用這些天然資源之餘,要確保不要「過度」,確保自然環境有能力填補這些被人類使用的資源,不會因為某一種資源在短時間被用盡,影響到整個生態平衡。我們這一代,自小便聽說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確然,但當經濟增長主導時,我們也要留意過度物質消費會否很快用盡國內的天然資源。
這種觀念並不是危言聳聽。內地的水源污染嚴重、大量樹林被砍伐,一些輿論認為近年的水災,除了涉及氣候變化,也與內地的樹木被砍伐,沒有樹根抓緊山泥而令大量泥土流入河流,也是令水災越來越嚴重的原因之一。
以食物衛生為例,部分以利潤為企業唯一目標的商人,生產有害的食物供民眾食用,即使撇除道德層面和人道精神的對錯辯論,也必定加重社會負擔、不利經濟發展:社會和受害者的家人需要負擔受害者的醫療開支,而社會更損失了這些人的生產力。
促進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目標,必定是改善人民生活,但若然部分或大部分社會內的成員,偏離了正常賺取利潤的途徑,而為了利潤不擇手段也不惜影響社會內其他成員的利益,或社會整體的發展,最終結果必然是損害人民生活,與發展經濟的原意背道而馳。
若要解決現時所見內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改變現行經濟發展模式,誘導社會走向一個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應強調國家經濟、環境及社會三方面均能達致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經濟發展仍可居主導位置,因為那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火車頭,但地方政府不單不應盲目追求國民生產總值,更要注重均衡發展。除了政府以外,企業角色也相當重要,政府可加強宣傳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只是單單提高工資,還要改善員工福利及工作條件,做到以人為本。政府也應利用經濟誘因及法規,要求企業在追求利益同時負上保護環境的責任,包括收緊工廠排放污染物的規定,保護空氣和水源。政府還可以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透過讓人民監督企業,加強社會民主化。現在中國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所謂發財立品,在追求利益同時也會注意企業的聲譽,中央政府可設立全國社會責任企業排名,由員工或市民投票選出表揚保障員工、貢獻社會和保護環境的企業,由人民監督企業表現。
在內地眾多省市中,筆者認為幾個經濟特區和珠三角城市最早接觸外商及外來觀念,也是發展得較完善的省市,可以把握此次五年規劃的機會,優先落實平衡發展經濟政策。只有加強市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才可在社會形成輿論,加強對企業的監督,令不同階層得到平衡發展,真正締造和諧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