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偉(David Gosset) 中歐論壇創始人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文苑主任、教授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正在監獄服刑的中國活動分子劉曉波,儼然成了一樁國際大事,但實際上是一個悲傷的矛盾事件,其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反而在最需要理解和澄清的時候平添猜疑和困惑。
諾貝爾獎評審會主席亞格蘭意識到圍繞和平獎最終結果的種種曖昧,反覆宣稱委員會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過我反倒想起瑞典著名學府烏普薩拉大學門口鐫刻的箴言:「自由思考善哉,正確思考善莫大焉。」5人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固然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卻做出了適得其反的選擇,原因有五點:
諾貝爾委員會扭曲了中國現實
第一,委員會的決定扭曲了中國現實,不負責任地歪曲了中國復興這一當代意義最深刻的事件。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劉曉波,是把劉曉波看作馮.奧西茨基、盧圖利、薩哈羅夫、昂山素姬一般的人物,也就是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跟納粹德國、搞種族隔離的南非、前蘇聯以及緬甸軍政府相提並論。如此的謬誤使本來深受尊敬的諾貝爾評審會失信於天下。
第二,委員會忽視了經濟發展程度的制約性,以為人均GDP僅3700美元、人口近14億的發展中國家可以一下子完全採用發達國家的社會政治標準,而不會影響實體發展。「實事求是」就是改革開放和國家控制相結合,將中國從赤貧中解放出來。超級富裕的挪威人口不到500萬,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周邊地緣政治環境相對安全,國情與中國截然不同。委員會應當理解中國的獨特條件和複雜性。西方歷史也證明,闡述政治理想容易,實施則需要時間。
第三,此次諾貝爾獎評審會做出了一個可解釋為「政治化」和反對中國的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決定令人遺憾地重啟了不必要的意識形態對抗。
第四,諾貝爾的遺願是表彰那些「為不同國家之間親善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可2010年和平獎卻在需要建設和諧、促成合力之際,在中國和西方之間製造分歧、誤解和混亂。委員會認為光談談國際條約規定的抽象準則有助於促進中西融合,但其決定沒有把普適價值同現實存在的發展程度差異結合起來平衡考量。
第五,考慮到中國過去200年的歷史及其對西方帝國主義的記憶,委員會的決定只能起反作用。反對深化改革的保守力量總是抓住機會反對外國公開直接干涉中國內政。
我反對委員會的決定是因為我堅信必要的漸進性改良只有在中國內部才能負責任地得到設計醞釀。而考慮到中國的客觀現實,這種改良只能發自中國共產黨黨內。
事實上,中國的政治轉型已經啟動,而且日益佔據中共內部討論的核心地位。8月,溫家寶總理出席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時表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他隨後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言論自由對任何國家都不可或缺。人民對民主自由的希望和訴求不可抗拒。」
這場持續的和平獎大戲也影響著世界輿論對北京的看法。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不僅打擊了中國改善形象的努力,而且反映出目前中國相對薄弱的軟實力。
我們希望諾貝爾和平獎在不久的將來能向世界展現更準確的中國復興面貌,感應出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發展引擎、作為穩定支柱和智慧來源的形象。儘管委員會作出了不明智的決定,對話還要繼續。 (本文轉載自《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