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申亞」為下一代建立健康豐盛未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16]     我要評論

曾德成 民政事務局局長

 申辦亞運並非一盤生意,透過這國際級大型體育盛事的推動,以及體育場地的提升和普及,將大大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以及在社區建立熱愛體育運動的文化和提倡健康生活,這都非金錢可以衡量,而是為我們下一代建立健康豐盛未來的投資。

 我很高興自「香港應否申辦2023年亞洲運動會」的公眾諮詢展開以來,社會熱烈討論,引發了各方對推動本地體育發展的關注,對體育發展的政策、目標、價值,以至十多年後的願景,擺上了公眾議程,所以我十分珍視這次諮詢,希望各方面繼續踴躍發表意見。

「申亞」有利促進體育發展

 政府進行公眾諮詢,是真正的諮詢。我們認為如果香港能夠成功申辦亞運,將極有利於促進體育發展,推動市民強身健體,加強社會凝聚力,而且對外進一步樹立香港的國際都會形象,這些都是無形而實際和寶貴的得益。但是我們從一開始已經說明,申辦亞運必須得到社會的支持。諮詢的一個多月來,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是主辦亞運會的成本,不少意見認為諮詢文件所提的直接成本過高。為此,亞運臨時申辦委員會轄下的場地專責小組上周舉行會議,詳細檢視了亞運的場地策略,建議無須進行元朗、大埔及沙田三個室內體育館的提升工程,將辦亞運的直接成本開支由原先預計的130多億元,減至大約60億元。雖然部分運動項目的初賽因而須重新編配場地,但在新安排下,仍然可以合乎國際比賽的要求。

 我們起初列出的場地需求,是向主辦各項賽事的體育總會分別諮詢後擬定的。場地專責小組提出的新建議,是積極回應社會的訴求。事實上,大型運動賽事的場地安排並非只有一個模式,我們看到,多哈亞運會與廣州亞運會場地安排就很不相同。場地專責小組是回應社會的關注,設法在符合比賽要求下降低為舉辦亞運和亞殘運會的直接開支。至於為社區、為香港長遠使用而興建的場館設施,則並不建議減縮。

 削減直接開支會不會影響我們申辦成功的機會?我知道個別人確有這樣的疑慮。其實,新提出的削減建議,只牽涉三個場地的擴建工程。申辦成功與否,取決於多種因素,而場館設施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香港是現代化的國際都會,出入自由,種族和諧,又有國家的支持,這些都是重要的優越條件。何況還將大力興建包括如啟德綜合場館等多項設施,都有利於亞運的舉行。

申辦亞運並非一盤生意

 有人問,剛開幕的廣州亞運據報投資達1,200億元人民幣,香港提60億元怎能辦得成?這完全是不恰當的對比。根據報道,廣州市長萬慶良曾指出,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的投資主要分三方面,一是場館的建設,大概投資了63億元;廣州曾舉辦全運會,設施較完備,所以這部分投資較少;我們則準備以300多億港元,未來十多年用於場館建設。萬慶良說第二是運行資金預定73億元,香港說的60億元就是這方面的預算,包括一些臨時的場地工程開支;第三是改造廣州城市面貌和基礎設施的投入,總共1,090億元,包括地鐵建設、城市道路、橋樑和基礎設施,環境綜合整治等。如果講香港未來一段時間十大基建的投入,總計也上千億元。可預見十三年後與珠三角的交通網絡更見暢通發達,到2023年,也可向世界展現嶄新的面貌。

 申辦亞運並非一盤生意,透過這國際級大型體育盛事的推動,以及體育場地的提升和普及,將大大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以及在社區建立熱愛體育運動的文化和提倡健康生活,這都非金錢可以衡量,而是為我們下一代建立健康豐盛未來的投資。

 我上周到過廣州,為香港健兒和志願者打氣。香港運動員一直以來四出征戰,為香港帶來榮耀,但卻從來沒有機會在亞運這高水平的國際賽事中享受主場之利,親身感受香港市民的熱情呼喊,我知道香港運動員都熱切希望香港可以申辦亞運,我們應該努力給香港運動員一個機會,給香港未來一個機會。(本文為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香港青年聯會「香港應否申辦2023年亞洲運動會」諮詢會上發言稿)

相關新聞
志強時評:反對派對民族偉人的畸形變態心理 (2010-11-16)
「申亞」為下一代建立健康豐盛未來 (2010-11-16)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十二五規劃與香港現代產業價值的重建 (2010-11-16)
止戈為武:解放軍核心軍事能力提升 (2010-11-16)
冷眼向洋:禮崩樂壞 新舊保存 (2010-11-16)
和平獎 沒有人是贏家 (2010-11-16)
指點江山:建制派須「整合策略」迎接挑戰 (2010-11-15)
廿四味:民主黨與《蘋果日報》相互配合 (2010-11-15)
把脈香港:一次性安排雙普選行不行? (2010-11-15)
五都關鍵之戰:台北市 (2010-11-15)
田園快語:菲國不應強徵菲傭僱主保費 (2010-11-15)
東張西望:印度「入常」先要端正動機 (2010-11-15)
如何看待「關愛基金」的遭遇 (2010-11-15)
西方走廊:「創債第一」 奧氏成最蹩腳總統 (2010-11-15)
香港「反對派」人士單眼看天下 (2010-11-13)
世紀風雲:從英國大選看民主政治的深層困惑 (2010-11-13)
反對派借劉曉波說事對港無益 (2010-11-13)
政經多面體:調高地積比率配合限制「發水」 (2010-11-13)
最低工資需各方多包容 (2010-11-13)
單刀直入:香港經濟還能靠什麼? (2010-11-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