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特區政府應正視藍皮書的內容,認真地作出回應及改善,包括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加快各項基建進度,如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以保持國際航運樞紐地位等。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需要詳細交代特首承諾推行的十大基建進度。與此同時,亦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如接納自由黨的建議,增加誘因,向企業提供不少於科研投資額三倍扣稅額,吸引私營企業願意投資科研等。
現時全球經濟趨向一體化,各大城市之間競爭激烈,不進則退,競相爭奪人才及加強基建硬件等,以提升競爭力,已是一項不可阻擋的趨勢。香港雖然早已建立起良好的經濟金融基礎,但如我們不與時並進,積極裝備自己,只靠吃老本維生,終有日只會「坐吃山崩」,被後來者追上。最近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提到香港跟內地城市競爭力的比較,實在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根據該份藍皮書顯示,在去年全國二百九十四座城市中,香港的綜合競爭力連續六年保持全國第一,緊隨其後的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等大城市。但是在發展潛力方面,則大落後於形勢,就如龜兔賽跑故事中的兔子一樣。
香港前進乏力 優勢不斷縮小
連續六年稱冠,表面看來可喜可賀,但如果仔細比較一下近年香港在多個細項的排名,再聽聽社科院的忠言,便可看到香港的優勢其實已越縮越小。換言之,香港這艘巨輪現時正遭遇前進乏力,競爭力正不斷地倒退當中。不要說與外國其他大城市比拼,恐怕很快便會被其他中國大城市趕過頭來。
在各項反映城市競爭力指數的具體指標中,香港僅在收入水平一項保住第一名,但在經濟規模、經濟效率及產業層次這三項,卻分別輸給上海、台北及北京而排第二。而在去年的研究中,香港在這三項的競爭力其實都是排第一的,至於在發展成本這一項,今年雖維持排第四名,但其實在前年卻仍是排名第一的。換言之,是「跌低了再爬不起來」,至於反映未來競爭力的綜合增長指數則繼續打入「十大」,可惜卻是「倒數」十大。這在在都顯示出香港去年的退步是相當明顯,情況十分不妙。
事實勝於雄辯,數據顯示出我們正面對「人進我退」的情況。所以,社科院向香港提出了警告,指出香港與其他城市差距在逐漸縮小,更認為造成香港優勢減弱的原因,一是內地發展潛力巨大,二是香港自身經濟轉型相對較慢,尤其是科學競爭力及基建等發展緩慢,削弱了優勢。同時亦認為港府的規劃能力不足,例如在科技競爭力方面十大不入,僅排名第二十六位。
對於社科院的評語,我深有同感,尤其是科研不足及基建緩慢等批評,更是老生常談。過去我亦不只一次撰文,表達我對這方面的擔心,恐怕香港競爭力停滯不前,影響香港發展,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政府一直未見積極回應。面對此情此景,就連總理溫家寶早前亦在公開場合,特別提醒香港需要有一個長遠的、科學的發展規劃,可見香港的問題是有目共睹。
科研不足及基建緩慢是癥結
事實上,香港在創新科研方面根本投入不足,一直只僅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七左右,與鄰近國家,如新加坡政府科研開支佔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點五六,及計劃五年後,將其提升至三點五水平,可謂小巫見大巫。至於基建方面,也是速度緩慢,就是特首曾蔭權自己在零七至零八年度施政報告內承諾,會在任期內致力推動的十項重大基建工程,部分如沙中線、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等,至今仍動工無期。
我認為,特區政府應正視藍皮書的內容,認真地作出回應及改善,包括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加快各項基建進度,如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以保持國際航運樞紐地位等。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需要詳細交代特首承諾推行的十大基建進度。與此同時,亦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如接納自由黨的建議,增加誘因,向企業提供不少於科研投資額三倍扣稅額,吸引私營企業願意投資科研等。
雖然現屆特區政府的任期只餘下不足十四個月,但我想其絕不應抱著看守政府,凡事得過且過的心態,而需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敢於為未來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