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由於近年適齡升中學生人數持續下跌,政府為了減少中學殺校情況,推行了中學自願縮班計劃,結果在政府「大力」推動下,「自願」縮班的情況「超出預期」的理想,非但縮班目標達到,而且更有多區出現學額「減凸」情況。而後遺症隨即在今年的升中派位中出現,就是不少學生被迫跨區上學,及學生和學校組別(banding)錯配。我認為這都是肇因於「縮班過龍」,故應考慮向學額不足地區的學校,提供微調改動,以便利家長及學生。
據教育局公布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結果,今年較去年減少四千八百名小六學童,只有五萬六千多人參與,但政府推行的自願縮班計劃,卻令到全港中一學額減少約六千八百個,有逾十區的學額「減凸」,於是這些地區的學生被迫要跨區上課。
學額「減凸」 學生被迫跨區上學
教育界早就看到這個問題,並曾提出質疑,但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當時卻回應說,從中西區跨區到灣仔,乘地鐵只是多一個站,十多二十分鐘便到達,又指現時都有跨區的學生,但當時便遭到批評為「唔識香港地理」,因堅尼地城、西營盤等根本沒有地鐵,故跨區學生要坐電車或巴士上課,時間不短。
我認為在市區內跨區上課已算「小兒科」了,其實學生在幅員廣𡚸的北區及元朗區跨區上課,問題才是更大。也許孫局長對香港地理的認知中,不知道北區及元朗區有多大,原來北區及元朗區的面積,都大約是一萬四千公頃左右,而港島四區加起來有多大呢?則只有八千一百多公頃,只等於北區或元朗區的六成而已,地區面積的大細不同,已可顯示市區及北區元朗的派位安排,不應等量觀之。
要知道市區交通較便利,但北區及元朗區內,卻仍有不少是交通不太方便的區域,學生往往要轉車才到達鐵路沿線,則跨區上課需時動輒要一個多小時。而且我們不要忘記,升中的初中生一般只得十二歲,加上現時學生的課後活動又較多,要居於這些地區,年紀尚幼的初中生每天長途跋涉跨區上學,等於逼使該些跨區生每天浪費時間、精力於往返學校的交通上,無謂的疲累折騰又怎不影響學習及溫習效益呢?最終犧牲的當然也是他們的學業成績。所以,情況絕非政府官員所言,搭一兩個站地鐵般簡單。
微調各區學額 便利家長學生
本來荃灣及葵青區同樣出現學額「減凸」情況,但因為其鄰近的深水埗剩餘學額也不多,難安排跨區學額,故教育局便彈性容許荃葵區中學每班派位人數增加一人,但北區及元朗則因有屯門及大埔借出跨區學額,便無此優惠,但我認為安排並不恰當,因要上述兩區的學子跨區上學,實教他們太疲累了。由於現時的問題是政府推行「縮班過龍」所致,加上推行縮班時並無減省教師資源,學校有足夠能力應付稍多的學生,故政府應該因時制宜,勿「死牛一邊頸」,應考慮向原本較多學生要跨區上學的區分的學校提供更大的彈性,以調節區內學額數目,盡可能減少跨區上課情況,便利家長及學生。
此外,減班亦令到學額「減凸」地區內的學生,與學校組別容易造成錯配,許多高banding的學生,因區內學位不足,被派到較低banding學校。因此,今年在統一派位階段獲派首志願的學生更僅得五成二,比去年的約六成一「插水」近一成,創五年來的新低,故家長自然不滿意,於是四出叩門以求「門當戶對」,但就折騰了家長及學生。
我認為這都是推行政策期間,未有好好聽取意見及順勢調整之故。因此,我希望政府能認真汲取今年的教訓,在處理下年度各區學額問題上作出周詳考慮,重新檢視各區學額需要,以確保明年不再發生同樣問題,務求以便利家長及學生為大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