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禧 香港大學刑事司法學二年級生
自港英管治時代至今,香港警隊的壓力問題一直為刑事司法學學者詬病。繼早前一名37歲的衝鋒隊車長自殺、39歲總督察猝死,月前僅僅23歲的女學警懷疑因情緒問題輕生。根據資料顯示,警員跳樓自殺並非罕見,吞槍自盡每年亦有一至兩宗。不少國家亦被相類似的壓力問題困擾。
當中警民關係是問題根源之一。根據監警會的最新資料顯示,雖然投訴警察的個案增加44%,相關的指控增加57%,但獲證投訴屬實只佔3%。警務人員的工作吃力不討好,絕大部分時間,警察與一般市民的接觸也離不開交通意外、道路糾紛或其他不愉快的事情。警察到來,往往代表扣分、罰款、檢控。在這前提下,維持良好、和諧的警民關係存有一定難度。問題的根本是:警察在社會的角色與市民的自身利益存有衝突。警員不被了解、體諒。民眾甚或有留難、憎恨警察之心。
政客挑撥 警員吃力不討好
研究警察心態的文獻指出:市民不了解警察的工作,誤以為「打擊惡行」就是他們唯一的任務。認為警員不應「有賊不抓」,亂發告票刁難納稅人。處理性質敏感、易生誤會的政治活動,警察又肩負起維護大眾利益的責任。可是,政客從中挑撥、煽動,硬把他們說成政爭工具。這些環境令警察傾向自我邊緣化,視市民為外人,感到獨立無援。從網上熱傳的短片「港女遭抄牌叫已死親屬算賬」和近日「潑婦揮剪恐嚇鐵騎交警」的事件可見,市民往往理虧、老羞成怒,便借投訴發洩。難怪近三成的投訴人事後也撤回控訴。
除此之外,警察的工作性質特別。以「除邪隊」為例,警員日夜與黃、賭、毒混雜一起,而且行動屬於機密。外界既不能體會箇中的苦處,不良的警隊文化又有機會叢生。市民對擁有特權的執法者抱很高的期望,警員的個人道德情操往往成為攻擊對象。滿身賭債、粗鄙爛醉的執法者自然被扣上虛偽、無能的帽子。犯罪學學家更認為警察的訓練令警員變得多疑、猜忌、不信任。他們經常面對危險,朝不保夕。長遠而言,生活態度、方式與終日惶恐、憤世嫉俗的賊人無異,其苦衷不足為外人道。
加上紀律部隊強調服從,講求「看肩頭徽章做人」的權威性人格。警隊每年注入大量新血,晉升競爭極大,警務人員飽受壓力。近年警隊制度的改變亦令警員士氣大挫。前警務處處長許淇安引入以「服務」為基礎的警察制度,要求執法者以愛心服侍市民。不少警員頓覺成就感、優越感盪然無存,警察淪為文員、社工、雜工,甚至是保母。
正視警員的情緒壓力問題
雖然早於1949年香港已有首個女警,警隊文化仍是男性主導,講求「義氣」、兄弟情。父權主義不單是女性的掣肘,更是男性的桎梏。縱使不少國家的警隊設有心理輔導服務和職前心理狀況評估,成效一向存疑。男兒有淚不輕彈,雄赳赳的警員被視作無感情、堅強的鐵漢。心理治療是弱者的玩意,警員甚至視之為懦弱、無能的標誌。壓力宣洩不了,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工作、生活。
上述各因素,加上過度揮霍、投資失利等警員常見問題,誠如香港大學犯罪學學系朱耀光博士的分析,三十多歲的警員最容易出現負債、自殺等問題。與其他城市相比,香港的治安首屈一指。警務人員絕對是功不可沒。情緒、壓力等私人問題不但危害執法者的健康,更是對市民安全、社會發展的威脅。望市民多加體諒;相關部門正視這些問題,保障同僚、大眾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