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滯脹風險大 港商需急謀出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12]     我要評論

曾淵滄

 2009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後一個月,美國聯邦儲備局就宣布一項量化寬鬆政策,向市場注入17,000億美元,這筆錢主要是用來購買美國國債,以達到壓低國債利率的目的。在美國,隔夜利率是由美國聯邦儲備局定的,但是,長期利率是由市場定的。一般上,市場會參考國債利率來訂利率。聯儲局透過入市買國債,推高國債價格,也等於國債所衍生的利率下降。

 聯儲局希望壓低短期、長期利率有助企業集資,有助負債者提高還款還息能力。2009年3月聯儲局第一次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美國經濟反彈得相當好,金融市場恢復信心,股價上漲。

 到了2010年,第一輪注入的17,000億用完了,美國經濟開始由復甦出現再次衰退的跡象。於是,第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又推出了,這一次是6,000億美元,美國經濟又從雙衰退的邊緣復甦了。但是,兩次的量化寬鬆政策實際上就是大印鈔票,美元大量增加的結果就是美元大貶值,美元兌亞洲新興國家及世界上主要的貨幣的兌換率大幅下跌。美元貶值導致以美元計算的商品價格上升,這也等於是工業原材料價格上升,最後推高通脹率。可是,通脹率上升的同時,經濟復甦的現象依然似有若無,失業率居高不下,一個可怕的名詞:「滯脹」出現了。也就是說,通脹加衰退同時出現。因此,量化寬鬆政策就成了美國各方的批評對象,在重要壓力之下,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在上個月底結束了。

量寬失效 美國經濟無起色

 美國經濟會不會因為聯儲局不再推行量化寬鬆政策而出現衰退?如果美國經濟出現衰退,肯定會影響中國的出口,中國出口下跌的直接受影響者之一就是香港的廠商。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過熱,導致人民銀行一再加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一再加利率,今年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調升6次,每次0.5%;利率調升3次,每次0.25%。內地銀根緊縮已經使到大量民企,包括港商出現資金周轉問題。中國經濟過熱也導致工資大幅上升,推高生產成本,成本上升而出口面對衰退威脅,壓力的確很大。在內地開廠,特別是在珠三角的廠商面對很大的壓力,因為珠三角的工資漲幅最大,成本急升。

貿發局應助港商拓展內地市場

 香港有許多商會,多次向特區政府反映在珠三角經營的困境,但是珠三角畢竟是內地,港府只能說:「愛莫能助」。當然,許多人也明白,走出困境的方法只有兩個:一是打入內銷市場,二是搬離珠三角。但是,這兩個選擇都是困難重重。一向以來,只懂得生產的港商不懂消費市場和品牌的推廣;搬離珠三角的問題更複雜,因為任何工廠都不可能獨立存在於一個陌生的城市,需要一整個生產鏈,大量互相依賴的工廠群集體搬遷才能成事。

 過去許多年,香港貿發局很成功地把香港發展成一個展覽中心,協助港商把產品推向全世界。貿發局以經商的手法來辦展覽,是不是也能以同樣的手法到內地經營,協助港商把他們的產品推入內地市場?此外,香港工業署官員是不是能夠學習新加坡政府開發蘇州工業園那樣,與內地珠三角以外的地方官員協商規劃出一幅土地,讓港商集體搬遷?

相關新聞
龍聲飛揚:國民教育與「中國模式」 (2011-07-12)
廿四味:公民黨幫外傭爭居港權損港利益 (2011-07-12)
田園快語:增學額減跨區上學情況 (2011-07-12)
析南海危機中的中美對弈 (2011-07-12)
東張西望:連戰抓住馬英九勝選要義 (2011-07-12)
滯脹風險大 港商需急謀出路 (2011-07-12)
警務人員壓力不足為外人道 (2011-07-12)
指點江山:揭穿反對派為「公投」護航的險惡用心 (2011-07-11)
香港援建四川災區項目六成不合格係誤讀 (2011-07-11)
憤青圍立會無理 黃毓民色厲內荏 (2011-07-11)
砌詞嫁禍梁美芬 反對派指鹿為馬 (2011-07-11)
扶貧紓困 默默耕耘 (2011-07-11)
逆民意撐「公投」 民主黨自打嘴巴 (2011-07-09)
堵塞所有浪費公帑的補選漏洞 (2011-07-09)
中國的發展充滿生機活力 (2011-07-09)
冷眼向洋:大西南 大重慶 大轉移 (2011-07-09)
明辨是非:調撥土地復建居屋 (2011-07-09)
政經人語:配合遞補制諮詢 建制派落區蒐民意 (2011-07-08)
廿四味:「民陣」虛張聲勢 反對派恬不知恥 (2011-07-08)
李嘉誠「檸檬汁人生觀」對年輕人的啟示 (2011-07-0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