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需要科學房屋政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20]     我要評論

林亦鳴

 香港樓價近年持續上漲,普羅市民置業負擔百上加斤,社會要求復建居屋呼聲此起彼落。立法會各方議員在這課題上緊咬著政府不放,通過無約束力議案,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復建居屋。特區政府官員最近在復建居屋問題上也鬆了口風,7月15日,特首曾蔭權表示,「樓價貴,置業難」是核心社會矛盾,近年市民的怨氣亦與此有關;政府會考慮不同資助房屋計劃,包括居屋在內;在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會交代整套房屋政策。

居屋遠水難救近火

 當前,中低層人士置業「上車難」,要求復建居屋的呼聲便一路高漲。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黃比指出,據了解,香港現時有約13萬至14萬名等待上樓人士。復建居屋對解決置業難的問題,有一定的疏解作用,一方面讓綠表資格申請的公屋居民買樓,可加速公屋等候上樓時間,另一方面居屋限制外地買家進入買賣,不與本地居民構成競爭,可謂甚具成本效益。但是,現在推出居屋計劃,有點「遠水不能救近火」。據悉,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柏志高在房委會會議上表示,即使有合適土地興建居屋,最快也要7年才能落成。

 居屋對樓市的調控作用,不宜過分放大。1997年香港樓市高峰時,當時市場上不乏居屋供應,但對壓抑樓市並無發揮明顯作用,難以扭轉樓價飆升的趨勢。相反,後來在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下,樓市泡沫爆破,私人樓宇價格大跌,政府花了近十年時間才把大量居屋單位售出。另外,居屋訂價與私人市場掛u,目前許多私樓的樓價已高逾1997年的價格,市區新樓盤每呎售價過萬元,居屋即使重建出售,售價再怎樣打折,最終價格也不會便宜。政府要以居屋來幫助市民「上車」,仍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包括修訂傳統的居屋制度。

 即使加快復建居屋進程,由規劃到落成,估計最少也得3至5年才能出售。到那時,香港樓價是不是還在高位,恐怕也是難以預料。香港樓市再次處於高峰,雖然通脹問題嚴重,樓價下調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物極必反,樓市也不可能只升不跌。如果全球經濟再起風浪,一旦經濟環境惡化,復建居屋對樓市的衝擊和影響,也是政府應該小心衡量的。

需要長遠房屋政策

 無論如何,當前香港樓市面對的是一個和以往不同的環境,處於一個跟過去截然不同的市場結構,如果特區政府要處理好未來的房屋問題,需要突破傳統的思考框架,並且因應新的情況,制訂好長遠的房屋政策。隨著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內地人也越來越熟悉香港,到香港也很便利。不可否認,此輪香港樓價攀升,也有境外龐大購買力推動,特別是內地買家的出現,只要他們來香港投資物業的熱潮不減,對香港樓市的需求結構就會有一定的影響。

 面對樓價攀升,特區政府遏抑泡沫的招數其實不多,最有效的可能還是增加住宅供應,為此,政府已絞盡腦汁努力張羅,總算在未來兩季拿出更多土地,令房屋供應量顯著回升,使市民對樓價的心理預期開始放緩。但是,香港房地產問題涉及面廣,而且複雜,政府手上的土地資源有限。香港陸地面積中,有多達七成五的地方不適合開發,包括佔了四成的郊野公園,可用作城市發展的土地只有260平方公里。不像新加坡,他們的地勢平坦。而且,香港大部分的農地,地主不是特區政府,如果要使用的話必須徵地;郊野公園若變成住宅用地,也會遭到環保人士反對。港英政府過去通過填海造地來取得土地,回歸後,反對填海的聲音非常大。

 當然,土地資源有限並不等於香港已無地可用。回歸時,香港仍有43平方公里的空置土地可供發展。十多年來通過拍賣、招標、換地及批地等方式推出土地約為20平方公里,而且土地開發、市區重建、非建設用地轉換用途一直沒有停頓,故仍有不少空置土地。保守估計,若現有空置土地中有10平方公里用以興建住宅,至少可建30萬個單位,安置八九十萬人口。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土地供應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緊張。

 特首曾蔭權近期在視察火炭工業用地後表示,工業用地可轉變為住宅用地,這方面工作值得政府繼續積極推進。住屋是市民目前最關心的事項,是特區政府在未來一份《施政報告》要專心處理的課題,但房屋供應和土地供應息息相關。政府需有更多創新思維,以可持續的方式增加土地供應。其實,香港有條件改作住宅用途的工廠區也很多。港島東有柴灣、小西灣,o魚涌和北角也有一點,港島南有香港仔、黃竹坑;港島西有西環、石塘咀。九龍東有鯉魚門、油塘、茶果嶺、觀塘、牛頭角、九龍灣、新蒲崗等;另外,九龍和新界也有一些工業區。如果有一部分轉為住宅用途,未來的供應不會存在問題。

 目前香港欠缺的,可能還是一套長遠的房屋政策。香港的高地價政策,無可避免會給經濟競爭力帶來影響,同時樓價的大起大落,也給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十幾年來,香港樓市幾經波折,經歷過「銀主盤」和「負資產」的年代,也面對了「一樓難求」的實況,樓市不是過冷就是過熱。香港特區政府未來面對的可能是更加複雜的全球經濟環境,在制定經濟發展路向時,不可能不考慮長遠的房屋政策,不止是復建居屋的問題,還有未來如何處理市場需求和土地供應的關係;一個相對穩定的樓市,可以減少特區政府施政的壓力,有助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也能為解決社會民生矛盾提供良好的環境。

(本文轉載自8月號《紫荊》雜誌,內容有刪減。)

相關新聞
縱論香港:何曾「偏重富豪」? (2011-08-20)
來論:反對派將警方保安安排政治化用心險惡 (2011-08-20)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善用國家挺港措施 拓展香港金融版圖 (2011-08-20)
外傭居權案一役 反對派各懷鬼胎 (2011-08-20)
西方走廊:倫敦大火燒焦西方傳媒虛偽外衣 (2011-08-20)
香港需要科學房屋政策 (2011-08-20)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李克強港大百年慶典致辭彰顯尊師重教精神 (2011-08-19)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中央推新策 香江盡開顏 (2011-08-19)
大力挺港促進繁榮 把握機遇再創輝煌 (2011-08-19)
中國日報:港人結識了李克強 (2011-08-19)
支持香港送「及時雨」 互利雙贏推動發展 (2011-08-19)
反對派在外傭居權案上兩面三刀 (2011-08-19)
公民黨發動外傭居港衝擊就業市場 (2011-08-19)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從李克強訪港看內地與香港經濟融合 (2011-08-18)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李副總理宣布的惠港政策有五鮮明特點 (2011-08-18)
公民黨圖謀以「法」亂港 (2011-08-18)
中國日報:李克強全力落實「十二五」挺港目標 (2011-08-18)
反對派何以綑綁撐外傭爭居港權? (2011-08-18)
止戈為武:日本為何對中國擁有航母「失態」 (2011-08-18)
西方走廊:美式民主「高耗能」引起全球反思 (2011-08-1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