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今年9月以來,歐債危機繼續發酵蔓延,資本市場巨幅震盪正衝擊國際金融體系,世界經濟惡化程度遠超預期,加劇了人們對二次衰退的恐慌。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前六大高收入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的產出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普遍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但經濟復甦過程卻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糟糕的:實際就業率持續下滑,美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下調後僅有1%。歐洲經濟復甦幾乎陷入停滯,歐元區第二季度經濟環比增長0.2%,其中德國經濟環比增長僅0.1%。日本第二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環比下降0.3%,已經連續3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由於高通脹壓力和外部需求萎縮的衝擊,新興市場國家儘管經濟增長仍遠高於發達國家,但也開始出現放緩勢頭。印度調降本財年經濟增速為8.2%,而巴西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4.2%的增幅也遠不及去年全年7.5%的增速。
主權債務危機引發新一輪金融風暴
更為嚴峻的是,近期歐洲銀行業危機開始浮出水面,銀行體系流動性枯竭和融資困難不僅削弱了金融部門救助歐債危機的能力,也可能導致私人債權人參與救助計劃流產。主權債務危機與銀行業惡化之間形成的連鎖反應使新一輪金融危機的腳步愈加迫近。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因政策衝突引發的匯率之爭再度升級:歐元、美元競爭性貶值,日圓、澳元、新加坡元、韓圜等兌美元匯率均創數年來新高,不僅對這些高度依賴資源出口或製造業出口的國家影響極大,也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壓力。為應對「強貨幣」對「弱經濟」的衝擊,日本近日將成立總額高達1000億美元的「應對日圓升值緊急基金」。除日本央行外,新加坡、泰國、韓國和澳大利亞央行也開始醞釀在必要時干預匯市。全球貨幣干預加強,使各國貨幣政策博弈更趨複雜,加劇貿易摩擦,使得世界經濟復甦更加艱難。
目前的經濟困境是2008年以來反危機政策後遺症的集中顯現。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推出後的經濟失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及各國之間政策衝突引發的匯率之爭輪番上演。在攜手加快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中國今年增持了美國國債。歐洲國家也希望中國增持歐洲國家國債。中國從自身利益出發,當然不願意看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惡化,但歐洲人能用什麼保證中國作為債權人的權益?切實解答這個問題,是作為債務人的歐洲人獲得融資的先決條件。
歐洲能用什麼保證中國債權人權益?
作為對中國援助的報答和交換條件,多年來聞名國際市場的「歐洲堡壘」應當顯著減少對中國貨物、服務、資本與人員流動的歧視性待遇。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減少對中國貨物的貿易救濟措施,修訂其歧視性、過度保護主義的貿易救濟規章;在大型招標項目中消除針對中國企業及其產品的歧視性條件;減少對中國投資的政治性干擾;落實國際法準則,給予當地華人、華商、華資企業更公正合理的國民待遇,這些都是可供歐盟及歐洲相關國家實施的選項。
西班牙已經提出希望中國企業參與該國高鐵項目和港口建設,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正與西班牙鐵路管理公司商談,英國政府也已表示歡迎中國為英國高鐵項目提供融資。中方希望中國金融機構、工程建設公司、高鐵設備製造公司都能贏得公正合理的市場准入機會。這樣做固然有利於中國,但也只有這樣,東道國才能得到最優的融資、建設、裝備組合,才能實現最高的效率。
為了改善財政狀況,歐洲重債國家大規模的國有資產私有化已經勢在必行,而且不止一個重債國家瞄上了資金充裕的中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政府均已同中國政府接洽,希望中方併購、參股其石油、天然氣、電力、航空、鐵道、郵政、金融等戰略性企業,意大利等國也未必不會緊隨其後。只要符合中國外匯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的經營戰略,中國對一切可能都持開放態度,相關國家應確保向開展資信調查的中國投資者提供準確、翔實的信息,降低中國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歐洲須顯示其改革決心
與此同時,歐洲重債國家的不少民間企業也會尋求出售其國內外資產以擺脫困境,其中一部分資產無疑會成為中國投資者競逐的目標。為了保證國內就業和社會穩定,對陷入困境的外國企業在華子公司,中國政府將會推動有實力的投資者接盤,盤活企業資產。
應該指出,美歐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源都在於多年來寅吃卯糧的生活方式,以「歐豬五國」為代表的相當一部分西歐國家居民和政府尤甚。看到一些「歐豬國家」因財政緊縮政策而發生的大規模民眾騷亂,以及今年春季法國民眾因政府推行必不可少的福利制度和退休制度改革而發起的全國性騷亂,外部債權人不能不要求歐洲債務人拿出實際行動,讓人們相信其改革的決心。
對於中國而言,助一臂之力,幫歐洲渡過難關、進入一段能夠持續相當時間的穩定時期,這無疑是最優選擇;但倘若債務國不肯接受合情合理的條件,那麼對其債務危機聽之任之就應該是中國的次優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