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讀後
宋小莊 博士
對於「一國兩制」,港人耳熟能詳。但對於「一街兩制」,可能很多人都未必清楚。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的《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給港人講述「一街兩制」的故事,圖文並茂,很有趣味,值得一讀。
中英街位於沙頭角。1898年英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1899年3月中英官員對新界北部陸界進行勘界,在沙頭角一帶豎立界樁定邊界,恰好邊界線上有一條名為「鸕鶿徑」的小路,機緣巧合之下,逐漸形成一條街道。在長約250米的街道兩邊陸續蓋了房屋、商店,一邊為英界,一邊為華界。不論從邊界的角度看,還是從街道的歷史看,恐怕都是獨特的景觀,在世界上很難找到同樣的事例。
中英街逐步形成的過程
書中分五個部分說中英街。先從古鎮沙頭角說起,後述及中英街逐步形成的過程。本書第三部分「抗戰中英街」說明中英街雖是日軍控制下的人間地獄,但也是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的前哨陣地,又記載了日軍投降後中英商議重新勘界立碑事宜。第四五兩部分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寫到香港回歸前後。第四部分描繪禁區的形成、逃港潮、文革時期的邊境衝突、改革開放後深港關係的改善、香港回歸及港界居民要求開放禁區的呼聲等。第五部分突出中英街在內地商品緊缺年代如何獨領風騷,在改革開放初期如何繁華昌盛,以及90年代中期之後此景不再的情況。
與一般介紹性的書籍不同,《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的圖片特別多,在總共113頁的篇幅中,文字說明不到30頁,大部分是圖片,有強烈的歷史見證感,恰當的圖片比文字說明更使人投入歷史的回顧和聯想。例如書中有粵港巡警照片十餘幅,其中有三幅照片是粵港警察同時巡邏或站崗的場景,在別的街道是不可能見到的。書中有不少首次公開發表的珍貴歷史照片,第67-74頁刊載了美國記者Jack Birn拍攝的一組照片,真實地再現了1949年中英街的歷史風貌。香港歷史檔案館、香港政府新聞處、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和新華社攝影部等也提供了許多令人回味無窮的珍貴照片。
此書實際是一本有關中英街和沙頭角禁區最權威、最精彩的歷史圖集,任何個人都沒有能力編撰這本書。此書乃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和深圳市史志辦公室合作項目。一條街道長期受不同行政區乃至不同國家管治,任何一邊皆難道其全貌。而深港兩地政經交流頻繁,文化合作卻不多見,而共撰一本各管一邊的街道誌,合而述之,據說是第一次,值得一記。
中英街命運繫於沙頭角開放
中英街有過破爛冷清的日子,也有過輝煌燦爛的歲月。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中英街客流達到高峰,曾有每天接待遊客近十萬人的紀錄。短短的街道上,有過47家金舖。購物大軍擠得水洩不通,小小的街道,竟要一二個小時才能從一端走到另一端,比盛大音樂會和球賽的散場或入場猶有過之。可惜踏入新世紀,中英街盛極而衰,由繁華走向冷清,好像這是歷史的命運。
筆者認為,中英街的命運繫於沙頭角禁區的開放,繫於28平方公里的邊境禁區的旅遊開發。在深港兩邊繁華的都市之間,在深圳河的南端,竟然有2800公頃未曾開發的,長達數十公里的處女地,60多年來未曾因香港的發展而發展,30多年來未曾因深圳的發展而發展。以中英街為起點、以中英街為終點,環禁區一圈遊,領略「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的風光,大概不會沒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