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的中醫學何去何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5]     我要評論

吳秋霖

(一)非專家的意見政府也應重視

 香港十多年前至今先後成立了多間頒發學位的中醫學院,現時一些更可頒發博士學位。院校之中亦有不少專門的研究課題,間中研究人員亦會把科研的結果公開發表,讓市民可在報章上看到,此對關懷中醫學發展的市民頗有一點如劉寄奴的提神醒腦作用。不過,整體來說,這十多年來,市民對中醫學的認識和信賴似乎沒有多大的改變,中醫的行醫方法沒有多大的改變,中醫的地位也沒有多大的改變,究竟香港政府是促進中醫學的發展還是限制了它的發展,發展的路向要怎樣走?學者專家的意見固然重要,但中醫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任何一個中醫學愛好者都有權利表達關懷和維護,發展和路向,政府亦應重視。

(二)中醫處方要電腦化

 現代電腦普遍,為各行業採用,但是今日中醫的行醫方式,大部分還是沒有改變,很少應用電腦去處方。中醫處方,少的幾味,多則十多廿味以至更多,時有重複用藥,藥物別名又多,執錯藥的事常有發生,又或某類藥物用得太多,各藥物用的份量是否恰當,各藥物的藥性怎樣,醫生要知,病人亦有權利去知,但單靠人腦和人手去做是不行的,為什麼不用電腦去解決問題呢?如果要推行藥名的標準化,電腦處方更是可靠可行。此外還可幫助大夫備忘,減少醫療出錯,傳統的中醫看病是把處方交給病人,讓病人多些了解自己的病情,轉看大夫時亦可作參考, 如果要保障病人的權益,這種傳統應要保留。從管理的角度來說,政府既然把中醫納入了專業的範疇,就應該有責任統一中醫行醫的規範,當然前提是要資助學院研製出應用軟件,加開培訓班廣泛地向全港執業中醫推行。如果要快一些的,還可參考內地已有的科技,不是樣樣都要自我從頭做起。現時似乎學院方面花時間做其他高深的科研太多,而無時間及資源去關注這些實際的問題!

(三)中醫藥研究雖多但推行不力

 至於與中醫關係密切的中藥材,坊間能找到的參考書,例如劉良教授主編的《中醫臨床安全與合理用藥》,趙振中主編之《香港中藥材圖鑑》,另外還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的《中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等,但無可否認,香港出的中醫書籍是少之又少,價錢又貴,所以必須參考內地的書籍。例如周德生主編的《常用中藥不良反應與防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實用中藥學》等,其中對藥物的貯存、容易混淆的藥物都有詳細的說明。但書中所載的歸書中所載,現時很多藥店的做法還是各有各法,貯存藥物的知識薄弱,生蟲的照生蟲,但一樣照賣;標籤沒有系統,藥物的賣相各有不同,橫切,縱切,斜切等,藥材存放多久才算過期,沒有標準,就算你熟讀以上書籍也難把藥材分辨出來。至於用結晶品、丸散或沖劑等,究竟療效是否和煎服相同,很多病人還是抱懷疑的態度,有關方面應該公開研究資料,讓更多香港人認識。 另外,據說現在招請中藥配藥員相當的困難,欠缺配藥員,執錯藥的機會自然會多,而由於經營困難,許多藥材店都兼營海味雜貨等,這是否反映了現在看中醫的人少了,是否顯示中醫在香港日趨式微呢?

(四)提升中醫地位爭取青年入行

 中醫師的培訓是整個中醫學發展最重要的一環。現代的中醫師是要經過大學五年的培訓出來的,同教師的專業資格相比,這類中醫可以說是學位中醫。但他們的社會地位怎麼樣?是不是還被稱做 herbalist,政府聘請的中醫師入職起薪點多少,中醫可不可以接受醫療券,一些中西醫合作研究出來的成果,中醫是不是不可以應用?其實以現時學識的廣泛,很難劃分這是西醫的領域,那是中醫的領域,例如,如果把維他命列入西醫用藥,中醫不能用,則人參都可被列入禁用範圍,那是豈有此理,必須要求司法覆核。香港的西醫是了不起的,他們對其他國家培訓出來的同行都看不起,又怎會把中醫放在眼內。所以中醫最好是與西醫分道揚鑣,但必須爭取提高中醫的地位,吸引多些年青人攻讀。另一方面不要扼殺民間對中醫自學的傳統風氣,亦儒亦醫自古出了不少人才。

(五)有關方面要加把勁

 綜上所論,中醫要走電腦化,要走自己的路線,不要花資源去研究自己不能分享的成果,只為他人作嫁衣裳。另一方面,既然培訓出了學位中醫,便要多照顧他們的出路,提升他們的地位,吸引多些青年入行,增加巿民對中醫的使用和信心,還需要有配套同步推行。特別是中藥材的經營方式。香港有計劃發展成國際中醫藥中心,似乎路途艱難重重,院校的有權勢人士及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等都要更加一把勁。

相關新聞
來論:公民黨與「人民力量」同是激進派 怎可能切割? (2011-11-15)
廿四味:梁家傑的虛情假意 (2011-11-15)
東張西望:美國制華新算盤難打響 (2011-11-15)
政經多面體:黃毓民為何對「割蓆」不屑回應 (2011-11-15)
西方走廊:美國經濟心臟急需「通波仔」 (2011-11-15)
解惑篇:一街兩制的故事 (2011-11-15)
香港的中醫學何去何從 (2011-11-15)
指點江山:區選證實公民黨與中產階層為敵 (2011-11-14)
廿四味:李卓人為何落敗於「工聯小花」? (2011-11-14)
公民黨不知悔改繼續欺騙港人 (2011-11-14)
陶君行以退為進 社民連再掀暗鬥 (2011-11-14)
田園快語:保障安全重要 執法需顧情理 (2011-11-14)
TPP經濟願景下的政治困擾 (2011-11-14)
湖北推進「跨越式」發展 勢成中部崛起戰略支點 (2011-11-14) (圖)
經濟風險增加 港須做好準備 (2011-11-12)
公民黨「致歉」欺世盜名 (2011-11-12)
公民黨怎麼可能「與激進路線斬纜」? (2011-11-12)
APEC峰會的願景與迷茫 (2011-11-12)
教育政策的當務之急 (2011-11-12)
龍聲飛揚:區議員年輕化和務實化是可喜趨勢 (2011-11-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