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母親的目光:巖崎知弘的童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5-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巖崎畫作「母親節」。 作者提供圖片

趙 堅

 兒童畫的畫家,很少有像巖崎知弘(Iwasaki Chihiro 1918-1974)一般,在歿後近四十年間,「人氣」不曾稍衰,一直受到讀者的愛戴。其畫作不但讓在童稚時代濡染過目的舊知念念不忘,而且仍然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新知,新舊相續,綿延不絕。

 巖崎大正年間出身於一個富裕家庭,父親為帝國陸軍建築總部的工程師,母親為女校的教師,家裡擁有一應當時的摩登生活娛樂用具,如收音機、留聲機、照相機和風琴等。巖崎為三姐妹中的長女,父母給她取名男孩氣的「知弘」,當然有「弘」其「知」的初心,給她提供優越的通識教育,讓她進入名校,歷練音樂書畫,乃至體育。巖崎14歲時在繪畫方面嶄露頭角,但立志要把她培養成「賢妻良母」的母親,卻在她18歲時把她送入一所洋裁學院。20歲時她和父母安排的「婿養子」成婚,然後渡海去滿洲和夫婿同居,未久因為夫婿自殺而回國。其父母是帝國對外殖民政策的積極擁護者,母親在二戰期間辭去教員之職,成為官方「大日本連合女子青年團」的「大陸花嫁」規劃的主事官,為在中國東北從事殖民的日本僑民招募和培育新娘。受其家庭影響,25歲的巖崎在戰爭結束的前一年,還隨官方組織的「女子義勇隊」奔赴滿洲前線。次年她家在東京的寓所遭到美軍空襲焚燬,他們舉家疏散到母親的老家長野,直到戰敗,日本被美國佔領接管。

 終戰和戰後的經歷,徹底改變了巖崎對戰爭與人生的態度。27歲那一年,她加入一貫反戰的日本共產黨,並且和父母「政治訣別」,背著他們獨自來到東京,負笈日共主辦的藝術學校,師從著名共產黨員赤松俊子,學習繪畫。她那年秋天畫的一幅自畫像,與前此「溫柔婉約」的淑女型大相徑庭,以飄蓬的短髮、鷹隼般的目光、倨傲不屑的嘴唇,表現自己桀驁不馴的一面,後來被稱為「27歲的旅立」(人生旅途的開端)。

 不過出人意外的是,她並未以藝術家常見的放浪形骸和顛覆傳統來表現自己的「反叛」,學成後發表的第一部正式作品,竟是為江森盛彌翻譯的德國作家漢斯.布蘭克(Hans Friedrich Blunck)的兒童文學作品《有隻惡狐叫瑞乃克》插繪。她同時開始創作繪本故事《媽媽的話》,一年後結集出版,隔年獲得「文部大臣賞」,使她聲名鵲起,奠定了她從事兒童繪本、插畫和繪畫的人生道路。其後她與日共同事松本善明成婚,又隔一年,兒子松本猛出生,成為她許多作品的創作靈感。

 此後二十餘年,她以童稚與母親的目光,從事兒童題材的繪畫,先後創作了9,400餘幅作品,其中大部分收藏於她在東京和長野兩處故居改建的美術館。這次在神戶兵庫縣立美術館展出的是其中130餘幅代表畫作,作為《每日新聞》創刊140周年的紀念行事,在「巖崎知弘展」的主標題之後,特意標出「母親的目光.給孩子們的傳言」這一副標題。

 先來看「母親的目光」:展品大部分是描繪孩子與自然(花卉草木)、孩子與孩子、孩子與寵物、孩子與大人以及孩子自身,這些「被視體」的「視體」都是母親的目光。如「母親節」(1972)描寫伏在母親左肩上的女兒,手持一枝鮮花,臉上洋溢著依偎的親情與喜悅,而母親卻只見盤在腦後的髮髻,但你可以想像母親眼中泛出的極度溫馨。如「紅絲帽的女孩」,畫作上的小女孩戴著高聳紅絲帽,帽上黏著雪片,一雙小手戴著紅手套,捂在下顎兩側,母親的眼光此時肯定泛起一片暖意。又如「綠風之中」(1973),和煦的春風裡,戴綠帽穿連衣裙的小女孩,手執一束黃花,亭亭玉立,背後顯然有著母親喜悅的目光:「吾家有女初長成」。再如「相互尋找的獅子與小女孩」,一頭碩大母獅,蹲著觀看一個只見背影、玩具大小的單薄小女孩,在母獅的臀部卻悠然停落著一隻更小的鸚鵡,而母獅一派慈眉善目,很顯然是女孩母親目光的折射。

 綜觀畫作裡「母親的目光」,全是關愛、期待和寬容。母親對自己所給予的生命那份天然的關懷與憐愛,呵護之間,噴薄欲出;面對兒女的成長,母親有份期待,而與這份期待相始終的,總是憂慮與欣喜;面對兒女的淘氣與挫折,母親呵責之餘,更多的還是寬恕與扶持。日語自創一詞叫做「見守」(mimamoru),就是母親目光的最好寫照:以深情的注視守衛著兒女。這種母親所特有的目光,幾乎在她所有的作品中閃爍,讓你感受其殷切與炙熱。

 再來看「給孩子們的傳言」:展品在在所透露的消息,就是「和平與幸福」,這是天下母親的夢寐之求,也是天下母親的祈禱之聲,這既是給孩子們的「傳言」,更是給大人們的「傳言」:為了世上可愛可憐的孩子們的幸福,我們需要反戰與和平。越戰爆發後,巖崎連續創作了「給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們和平與幸福」(1970)、《戰火中的孩子們》(1972)、「孩子們的幸福」(1973)等,而稍後在她病中出版了《孩子們的幸福畫集》(1973),成為她絕筆的畫冊。在其生命的彌留時期,為孩子們呼籲幸福,是她作為兒童畫家的臨終「傳言」。

 兒童畫家巖崎的「目光」與「傳言」,如果缺乏對畫藝的精湛造詣、尤其是對色彩超群絕倫的把握,恐怕也無法傳遞如此久遠。在她習畫時代,她不但受到西洋油畫、水彩畫的嚴格訓練,而且還對東洋的繪技、書道登堂入室,瞭如指掌。她尤其對兩宋時代傳入日本、江戶時期登峰造極的水墨畫技情有獨鍾。通過展品中的「十五夜的月亮」(1965)、「花車」(1967)、「雨日留守」(1968)、「月夜散步」(1968)、「浴水晃動」(1970)、「萬葉之歌」(1970)、「手捧葡萄的少女」(1973)等,可以窺見她對東洋繪畫的技藝,如水墨畫的暈染、無骨與渴筆等技法,尤其是江戶「琳派」的「溜」技,即一色未乾又疊一色、色色相浸成其間色的畫技,發揮到淋漓盡致。她晚年的成熟畫作,輕盈簡潔,色彩蕩漾,彷彿有一種巨大的磁場,吸引著看客的眼目。

 惜乎畫家享壽不永,英年溘逝,若假以年華,以其東西合璧的高超繪技,肯定會更上層樓,成為畫壇一代宗師。

 (作者趙堅,大阪常磐會學園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相關新聞
百家廊:母親的目光:巖崎知弘的童畫 (2012-05-11) (圖)
翠袖 乾坤:「潑瀉」的啟示 (2012-05-11)
古今談:日本搶閘改礁為島手法惡劣 (2012-05-11)
琴台客聚:一身柔術硬到底 (2012-05-11)
杜亦有道:自我做老襯 (2012-05-11)
一網打盡:改歌論英雄 (2012-05-11)
記憶後書:兩部新片 (2012-05-11)
百家廊:無力感的體察與思考 (2012-05-10) (圖)
翠袖 乾坤:天王傳奇 (2012-05-10)
海闊天空:重踏歷史之旅 (2012-05-10)
琴台客聚:遊魂野鬼的劇本 (2012-05-10)
生活語絲:城市化迅速 (2012-05-10)
隨想國:赤柱廣場 (2012-05-10)
獨家風景:怠慢「鄧麗君」? (2012-05-10)
百家廊:天價月嫂從何而來 (2012-05-09)
如視觀:楊千嬅閉關待產 (2012-05-09)
天言知玄:難以置信 (2012-05-09)
琴台客聚:王蒙永遠的伴侶 (2012-05-09)
杜亦有道:勝女變剩女 (2012-05-09)
隨想國:凳子 (2012-05-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