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圍繞元旦日的挺梁和反梁遊行至今仍然餘波未了,有團體因當日沒有參與反對派的倒梁遊行,連日來被反對派及其喉舌打手圍攻批鬥;有支持政府的團體莫名其妙地跌入所謂「請人遊行」風波;有學者因指出「民陣」遊行人數嚴重誇大,被網上憤青喊打喊殺。這些現況都反映了一個現實,就是反對派正在社會製造白色恐怖,凡是不支持其倒梁路線的就是敵人,就是收取了政府利益而「變節」;凡是支持政府的都不會是出於真心,肯定是因為收錢才出來,是被動員出來的,藉此營造全社會都倒梁的氛圍,支持政府的聲音稍一出現便被圍剿,最終令香港輿論變成一言堂,這就是反對派的真正目的。
反對派為催谷元旦遊行無所不用其極,但不少團體事前都表示無意動員參與,令反對派大為不滿。其中作為遊行常客的社區組織協會並沒有參加,原因是不少街坊都不認同「民陣」的倒梁立場,他們都認為梁振英上任以來推出不少惠民措施,希望給予他時間落實政綱,所以不贊成參與遊行。社區組織協會聽從民意而沒有參與「民陣」遊行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事實上,不少過去有參與「民陣」遊行的團體,這次都沒有派員出席,原因是他們上街目的是爭取政府改善民生,現在梁振英上任半年的工作有目共睹,也顯示出對民生問題的重視,根本沒有上街倒梁的理由。但團體認為是本當如此的東西,在反對派眼中卻成為了「變節的罪證」。
文革式批鬥令人心寒
本來,參與遊行是你情我願,既然團體認為沒有必要,強迫也沒有意思。但反對派卻為此大興問罪之師,「民陣」多番施壓;《蘋果日報》連日來以連篇累牘的報道及評論開火;反對派支持者每日在網上謾罵指責;有人甚至在網上造謠指「社協」是因為收了政府錢而不參與遊行;有親反對派的電台主持甚至在大氣電波「公審」「社協」,言論之偏頗令人側目。「社協」幹事施麗珊終忍不住反駁:「係咪唔參加遊行就係唔實踐公義,唔知香港點解變到咁。你哋簡直係政治迫害、白色恐怖、迫害街坊,好失望!」施麗珊的憤怒可以理解,過去,「社協」參與「民陣」遊行,被反對派視為同道盟友,現在聽從街坊意願而不參與遊行,立即受到圍攻,種種陰謀、抹黑之論盡出,如此雙重標準,黨同伐異,儼如文革式批鬥,委實令人心寒。
事實上,反對派對於不聽號令者重下殺手,目的是要殺一儆百,藉此警告各個組織團體不能支持政府,必須緊跟反對派路線,否則《蘋果日報》之流就會全力抹黑,反對派的打手會群起攻之,令有關團體承受沉重的壓力。「社協」一直以來對於扶助貧弱做了大量工作,論對社會的貢獻比反對派不知高出多少倍,但就因為不參與「民陣」遊行竟招致如此對待,顯然反對派就是要在社會營造白色恐怖,只問立場不問是非,說明他們是政治掩蓋了理智。
政治掩蓋理智 罔顧市民福祉
因此,也不必奇怪,為什麼每次有支持政府的遊行集會,總是出現大量光怪陸離的景象,什麼「請人遊行」、什麼「海鮮餐」、加上大量故意挑釁的衝突場面,都會被《蘋果日報》等大篇幅報道,但這些事件都是疑點重重,總之是「觀感蓋過現實」,將有關活動及團體污名化。相反,人民力量、社民連等癱瘓中環、肆虐街頭、衝擊警方、包圍禮賓府,竟被這些反對派喉舌視作英雄之舉。每次「民陣」報大數彷彿例行公事,學者指出遊行人數作大,立即被指責是因收了好處而貶低「民陣」,被網上憤青喊打喊殺。凡此種種顛倒是非黑白言行,就是要製造所謂「反政府有理,親政府理虧」的氛圍,為反對派製造聲勢,吸引更多入世未深的青年加入反政府行列。這種反政府第一的立場,罔顧了政府改善民生上的努力,罔顧了市民期望社會穩定,改善生活的訴求,與主流民意相違,暴露了反對派打著民主反民主的真面目。
看來,反對派以後都不應再高舉什麼捍衛核心價值的旗號了,他們在社會上煽動的白色恐怖,本身就是對市民言論自由的嚴重損害,對本港多元社會的嚴重侵蝕,他們再沒有資格站在捍衛核心價值的道德高地,除非在他們心目中白色恐怖和輿論霸權都屬於本港的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