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長江 立法會議員(商界二)
人口政策是政府施政的基石,關係到社會整體發展和各項政策的制訂和實施。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早在10多年前已經開始浮現,可惜歲月催人,人口政策仍是流於紙上談兵,朝令夕改。「人口赤字」將會取代「人口紅利」,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政府應該把握時機制訂長遠的人口政策。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推算,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將由去年的98萬人增至2041年的256萬人,即是每3名市民便有1名長者;而勞動人口預計於2018年開始萎縮,由355萬人下降至2031年的338萬人。這些數字都說明,香港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出現勞動人口短缺,而市民則相繼需要承受更沉重的稅務負擔。
勞動人口短缺問題嚴峻
香港亟需一套全面的人口政策,未雨繆綢,更好規劃政府不同的政策範疇,包括生育、教育、福利、房屋、醫療、經濟發展、人力資源、退休保障等,然而涉及人口的問題大部分都不能夠在短期內可以解決,更加需要政府制訂一套通盤、長遠而具前瞻性的人口政策,為香港籌劃未來,以及制訂具體措施。
由於長期以來,這些迫切的問題受到漠視,短期而言,香港只能依靠提高生產效率,提升香港人口質素,紓緩香港人才不足的危機,而人才輸入問題成為刻不容緩、不可迴避的比較迫切要處理的課題。
現時本港的吸納專才計劃,包括有優才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及回港就業安排」等計劃,可是歷年來在吸納人才方面均未如理想,策略性規劃亦有欠積極。以優才計劃為例,自2006年推出至去年年底,累積收到8,500多份申請,約2,400名申請人獲配額來港,當中77%為內地人,來自美國和澳洲的合共不足7%。換言之,平均每年僅批准約400人,和每年1,000個名額仍有很大距離;整體成功率亦不足三成,去年成功率更降至16%,約300名優才獲批准。
目前香港吸納的優才,最多為金融及會計界別,佔26%;其次是資訊科技及電訊,有19%;而商業及貿易則佔約10%。值得關注的是,有超過兩成獲批的優才來港後退出計劃,顯示當局未有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和誘因來挽留人才。當然,計劃難如人意,並不代表政府要來者不拒;但政府確實在輸入人才方面有欠積極。
人才爭奪成全球競賽
在制訂人口政策方面,首先政府要確立香港的長遠發展願景,不能一直在風雨飄搖的環境下連何去何從都茫然不知。無可置疑,萬事起頭難,這是最困難但亦是最必要的一步,不單要考慮香港本身,還須考慮國際環境在短、中、長期的存在變化因素,這正是中央政策組需要履行的職責,但自從董建華政府執政初期,中策組在這方面確是有欠發揮。當政府確立發展願景後,更必須研究和決定未來香港最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去配合長遠發展願景。作出決定後,然後再規劃前瞻性、針對性和連貫性人口政策措施。最後還要確保有關政策措施得到行政機關的貫徹執行。
我曾多次指出,人才爭奪已成為全球競賽,很多經濟前列國家都爭相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美國奧巴馬政府最近亦提出《移民改革法案》,將技術移民計劃改為跟加拿大政府類似的計分制,並設立吸引高科技企業家創業的簽證計劃。新加坡政府更加如同獵頭公司一樣,設立專案經理負責到海外挖角,並跟進每一位輸入的優才,藉此建立點對點的龐大人才網絡,並提供住房福利和稅務優惠等不同誘因。
至於香港,雖有建設新興產業的抱負,但在吸引人才方面,如創新科技、工程及創意產業人才,多年來都仍然在守株待兔,錯失不少時機。特區政府必須以更進取的方法吸引海外人才,並制訂相關的支援政策和稅務優惠作為誘因,例如設立專責辦事處提供各樣的支援如房屋、教育、創業和招聘等服務。對於一些技術含量高或經驗要求高的專門行業,政府更加應該考慮降低門檻,吸納更多不同技術人才來港。
「人口赤字」將會取代「人口紅利」,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政府應該把握時機制訂長遠的人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