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針對跨境學童日增,政府必須做好調查工作,為短中長期的教育等問題推出措施。
政府在處理跨境學童的問題時,難免遇到一種聲音,就是公帑不應放在「雙非」孕婦的子女身上。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並未為香港的發展作出貢獻。
就此,「雙非」孕婦是依據現行的制度安排和法律規定,辦理手續和繳付費用來港,而其子女也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他們都不應受到歧視。說到底,「雙非」學童已出現,他們對於紓緩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起著重要作用。香港應視此為寶貴的人力資源,而不是公共財政負擔。另外,跨境學童中,既有「雙非」學童,也有「單非」學童或父母均為香港人的學童。把學位不足的問題簡單地歸咎於「雙非」學童並不合理。
現時教育局並無「單非」、「雙非」或父母均為香港人的學童的分類百分比。有關統計數字其實非常重要,有助政府考慮推出短中長期措施。據報道,有消息指政府為了應付不斷增加的跨境學童,正考慮兩個方案:一是所有官立及資助小學每間增加兩個學位;二是參與計劃的學校每班加收兩個學生。
有關方案具彈性,能短時間內紓緩學位不足的問題,尤其當政府面對數據不足,難以預測跨境學童的增減趨勢的困境。但是相對其他措施如在深圳設立港人子弟學校、在香港北區設立寄宿學校等,有關方案為短期措施,未能方便跨境學童。
長期性措施如在深圳設立港人子弟學校、在香港北區設立寄宿學校等涉及的公共財政支出較多。政府若要在有關措施推出後,因學生人數不足而取消,勢將面對不少非議。這裡便凸顯了解跨境學童當中,有多少為「單非」、「雙非」或父母均為香港人的兒童的重要性。
「雙非」學童應是短期現象,因為行政長官已提出2013年「雙非」孕婦來港分娩零配額,在可見的將來也應難以取消有關措施。但是「單非」學童或父母均為香港人的學童是香港必須長期面對的情況。該批學童的家長可能因為生活成本、居住質素、工作機會等因素,長期居於深圳等地,但讓其子女接受香港教育。長遠而言,內地與香港的發展進度有差異,內地有更多吸引香港年輕勞動力的因素,例如工資水平上漲、晉升機會增加、交通方便、內地工作經驗在港吃香等,這可能造成更多「單非」學童或父母均為香港人的學童。屆時,在深圳設立港人子弟學校、在香港北區設立寄宿學校等也切合社會需要。這種發展趨勢是政府必須把握的。
政府應從學校中收集有關分類的比例,並針對居於深圳等地的香港人作出定期調查,以應付跨境學童等問題。當中一些措施如在深圳設立港人子弟學校,讓香港人享受的福利具可攜性,並非無先例可援。不久前,政府為長者推出「廣東計劃」,長者對香港的發展作出貢獻,部分居於廣東省的有長期病患,行動不便,政府推出的「廣東計劃」能令其減少舟車勞頓之苦,安享晚年。當然,有關措施的推出要視乎跨境學童問題的持續性,讓公共資源得到合理運用。
|